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党代会上各位代表围绕报告话发展决心真抓实干促和谐

市委副书记、市长彭建文(右)在讨论中发言。本报记者胡青松摄 

     张坚: 对网络问政充满信心

      张坚是河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副教授,也是442 名党代表中唯一一位从网友中推选出来,并经过严格组织程序确定的党代表,网名 “原野”。张坚告诉记者,能参加这次党代会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而听了市委书记何忠友代表市委所作的报告后,则让他对河源未来的网络问政工作充满了信心。

      “报告中多处提到了网络问政、公仆信箱、公仆微博,提出要把更多时间用到问计问需于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公仆信箱、公仆微博等作用,完善和落实涉及民生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民意调查和测评制度。”张坚表示,这说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网络问政,重视公仆信箱等网络平台在收集民声民意中发挥的作用,自己因此也对河源未来的网络问政工作充满了信心。

      张坚表示,作为一名从网民中选出来的党代表,今后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党委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听取网民意见建议、为广大网民说话的同时,也把党的一些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网民,让网民更好地了解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图。

      钟晓辉:做足生态发展文章

      “规划为生态发展区的新田镇,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此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蓝图,将会做足生态发展这篇文章,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老百姓奔康致富。”来自龙川县新田镇的党代表钟晓辉说,党代会的召开让他对未来带领龙川县新田镇干部群众抓好生态发展,又增添了信心。

      新田镇是东江的水源头,因此保护生态显得尤为重要。钟晓辉说,该镇目前主要抓特色农业发展,种植有油茶、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今后,一方面会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特别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坚决制止滥砍滥伐;另一方面是发展商品林、经济林,并通过种植名贵树种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张日来:共享发展成果从基层抓起

      在市第六次党代会各代表团讨论会场,“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成为代表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来自东源县蓝口镇派头村的党代表张日来认为,经济、生态、文化三大崛起应该从基层抓起,特别是农村这一块所占人数比较大,接下来市委对基层农村发展要加大指导力度,让基层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张日来指出,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市要全力实施“四大战略”,其中,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是亮点之一。而关于实现善治河源,共享发展成果,他认为必须从基层民生抓起,而他最关心的基层民生问题之一便是麻雀学校的管理问题。张日来说,蓝口镇的麻雀学校在东源县算是最多的,目前还有20 多所学校分散在偏远乡村,而这些麻雀学校在管理上都存在很多漏洞,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好的老师大多往城里去了,因此农村的麻雀学校越来越难办。他希望合理撤并这些麻雀学校,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蒋武生:五个“加快”助推文化建设

      如何建设好文化河源,推动文化河源的崛起?党代表蒋武生说,今后,文化部门要做好五个加快推进。一是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县要规划建设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镇要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要建好文化活动室,“有了阵地,文化建设就有了基础。”;二是要加快全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出台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和创建省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利用社会力量修缮古民居古村落,规划一批有条件的古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三是加快推进全市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继续巩固“两地文化”的成果;四是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让老百姓有享受文化的权益,重点做好乡村一级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五是要加快推进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力度,重点要抓好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培育一批河源本土的文化艺术人才,加快引用、选拔外地的文化艺术人才。

      本报记者 谢素德 蒋安春

代表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本报记者胡青松摄 

“三反理念”促科学发展浪潮

  

经验总结

      •“三反”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河源的具体实践,要坚持不懈地践行好。

     •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河源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好。

      •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河源崛起的基础条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好。

     •增进民生福祉是河源崛起的根本目的,要持之以恒地落实好。

      •新时期河源人精神是河源崛起的强大动力,要深入持久地弘扬好。

      •良好党风政风是河源崛起的重要保障,要始终不渝地营造好。

   键词:经济

      报告点睛:5 年来,我们坚持在科学发展中践行“三反”理念推进经济建设,闯出符合河源实际的生态发展新路。

      解读:

      辛勤耕耘结硕果,奋勇拼搏铸辉煌。5 年来,在“三反”理念指引下的河源,走上了一条社会财富有效增加,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百姓福祉不断提升的生态发展新路。

      数据为证:5 年来,全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11 年全市 GDP575 亿元,比2006 年(下同)增长 90.8%,年均增长13.8%;人均GDP1.93 万元,比增78.5%,年均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7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完成32.5 亿元),比增1.45 倍,年均增长19.6%;国税、地税收入 62亿元,比增1.62倍,年均增长21.3%;外贸出口总额19.4 亿美元,比增2.48 倍,年均增长28.3%,基本完成工业化起步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事实: 5 年来,我市完成了“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等一批重大规划;建成市区“六路一桥”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储备和上马了广东汉能、中兴通讯、东环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落实省“双转移” 战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成功创建 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

      关键词:民生

      报告点睛:5 年来,我们坚持牢记为民宗旨推进社会建设,办好造福河源百姓的一批民生大事。

      解读:

      5 年来,我们怎样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广大百姓?报告中,有三个与民生相关的词可做解答。

      一是全力做好“基本民生”。5 年来,我市建成了市人民医院新院等10 所重点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水利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民(移民)住房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成效显著。

      二是重点保障“底线民生”,让弱势群体困难得到较好解决。扶贫开发 “双到”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良好,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富民工业园富民效果显著,广东(东源)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首期基本建成。

      三是密切关注“热点民生”。市区改造建设一批公园绿地和肉菜市场,断头路、水浸街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两江”市区段水上居民上岸安置和船舶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关键词:生态

      报告点睛:5 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推进生态建设,巩固关系河源长远的生态环境优势。

      解读:

      让我们自豪的是,5 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和破坏,全市生态、水土、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在8 月3 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 年城市蓝皮书》中,我市的人居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第四。

      守护青山绿水,就是守护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此,我市以“创卫”、 “创模”为抓手,以东江和万绿湖水源水质保护为重点,坚决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5 年来,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和5个省林业生态县,“创模”也已通过省技术预评估,实现了发展与环保“双赢”。

      关键词:文化

      报告点睛:5 年来,我市坚持运用 “三根”思路推进文化建设,塑造提高河源地位的“两地”文化形象。

      解读:

      今后,地区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而要实现文化崛起,首在教育。5 年来,我市启动了创建省教育强市,新建和扩建河源理工学校等66 所学校,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示范中职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引进了大批优秀师资人才。

      5 年来,我市文化形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成功举办第23届世客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保护和修缮了一大批文化遗址和革命旧址,河源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获得国内外知名学者广泛认同。

      5 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或动工建设,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更为可贵的是锤炼和形成了“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河源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闭幕
下一篇: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市第六次党代会欲为河源崛起添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