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污染项目拒于门外 我市水资源保护工作获水利部肯定
本报讯(记者 张涛)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市坚持生态优先。近年来,我市先后拒绝了330多个、投资总额达400亿元的污染项目落户。昨日,由国务院水利普查办专职副主任、水利部规计司巡视员庞进武带队的水资源专题调研组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调研组认为,我市为保护东江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市领导何忠友、黎意勇、章权等会见了水资源调研组一行。
据介绍,除严格新上项目环保准入、严禁污染严重项目落户外,市直及县区工业项目进驻工业园区,实行集约化生产发展的模式, “一区六园”生产生活废物、污水由园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所有项目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杜绝污染向我市转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市通过限制高耗水项目,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近年来,我市筹资近20 亿元,建成了9 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总量达22.5 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可达到 85%以上。此外,我市还重点开展了水资源保护区内涉铅、化学品、金属、污染减排大户的专项执法检查,同时还对废水废物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顿,关闭了472 座非法矿山的开采和19 家小钢铁厂及1家水泥厂。
在昨天的专题调研活动中,调研组认为,我市坚持生态优先、“量水发展”的理念,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水资源保护成效突出。作为广东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的饮用水源区,河源肩负着东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区4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重任,调研组要求我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好东江,保护好河源的良好生态。
上一篇:我市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提高
下一篇:我市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