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谋发展惠民生 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大会现场。陈仕平 摄

    2014 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为河源的未来绘出一幅美好蓝图。

  

   七个“变”中看成绩

●增长速度变快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686.89 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提速0.5 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2706 元,增长 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502 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 8782元,增长13%。

●发展空间变宽

     “一区六园”开发建设投入10 亿元,扩容3.65 平方公里;争取省下达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6523 亩、增长43.8%。

●内生动力变强

     “三个50”工程年度任务超额完成,新签约项目80 个,新开工项目81 个,新投产项目68 个;“三个100”工程成效显著,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 家、限上商贸企业42 家,为历年之最;全市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1 亿元。

●城乡面貌变美

     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7.3 亿元,改造国、省道和县乡公路112 公里和108 公里,建成解决农村4.3 万人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市区重点区域 “水浸街”问题,全民健身广场、客家文化公园二期建成开放。

●生态环境变优

     完成86 公里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和91.24 万亩“一灭三改”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捣毁非法矿点228个,复绿面积7670亩。

●民生事业变实

     新增15 个省教育强镇,连平县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投入资金5.44 亿元,283 个贫困村启动扶贫项目1299 个,完成农房改造2.2 万户;投入民生资金122.38 亿元,教育创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十件实事的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行政效能变高

     调整压减行政审批事项392 项、压减率达41.2%;完成“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整合升级并运行;开展县镇政府性债务、财政税收、民生项目、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工作。

 

    七大“方面”谋发展

●关键词一:转型升级

     成就属于过去,踏上新的征程,报告指出,河源必须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首先要突出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力争新签约、新动工、新竣工亿元优质项目均达50 个以上,力推60 家工业企业上规模、60 家企业税收超千万元;力争“一区六园”扩容10 平方公里,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7%以上;启动万绿湖、龙源温泉等13 个现有景区升级改造,加快恐龙遗址公园立项和招商步伐;鼓励民营企业担当主角,争取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64%。

●关键词二:提质扩容

     在加快粤东西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城镇的扩容提质、城镇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提出,河源要通过提质扩容,推进新型城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人文记忆。

     投入40 亿元,推进江东新区起步区第一期土地、房屋征收工作,规划建设东环快线、东江东路、市区和江东新区跨江大桥及其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起步区建设,力争成为粤东西北扩容提质的亮点;完成沿江中路等10 条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启动西环路北段等4 条“断头路”贯通工程,建设一批社区公园和小型广场。

●关键词三:“三农”

     “三农”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动农作物和优势水果大规模种植,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完成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完成市区防洪堤三期工程高新区段建设、5 宗中小流域治理和4 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农房改造和“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500 公里以上,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关键词四:基础设施

     完成汕湛、大广高速公路路基、桥梁、隧道主体工程的80%以上;推动东环高速公路完成征地拆迁和全线动工建设;启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着力解决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项目用电问题;启动博罗至河源天然气管道建设和市域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完成市区天然气置换工作。

●关键词五:体制改革

     推进市属国有劣势企业退市工作,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公益准公益性行业集中,打造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

     稳步推进预算信息和“三公”经费公开,加快非税收入改革,建立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市级非税系统建设。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放宽经营范围和登记住所,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创业热情,带动社会就业。

●关键词六:治水控污添绿

     如何让环保为民、生态惠民,建设幸福河源?报告中的表述清晰有力:治水、控污、添绿。

     加强水源地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威胁水源安全的重要支流污染整治,加强集水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渗透液治理,巩固提升万绿湖水质。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彭寨污水处理厂等9 个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控污治污能力。

     实施森林进城围城工程,推进市区及各县城建设或改造提升1-2 个郊野森林公园,努力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

●关键词七:社会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归宿。报告指出,政府将继续把群众期待作为努力的方向,加强社会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力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40%以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执行新医疗服务价格,同步推进法人治理、支付方式、人事分配等综合改革。

     加快社保与定点机构信息系统联网步伐,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即时结算服务,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巩固和启动一批社会创新项目,推进社区事务一站式服务。

     本报记者 谢素德



相关热词搜索:两会 人大 河源


上一篇: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昨天开幕
下一篇:饱含激情论民生 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