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建言献策谋发展 市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分组讨论环节,委员们踊跃发言,为河源发展建言献策。谭兴孚 摄

     带着责任与使命,满怀憧憬与希望。昨日上午,参加政协市六届三次会议的委员们各抒己见,讨论《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委员们畅所欲言,谈感受激情澎湃,话目标信心倍增。期间,委员们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发展”和“民生”这两个主题。

     委员杨晓园:望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教育事业发展向来是百姓高度关注的话题。委员杨晓园格外关注《报告》中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容。其中,《报告》中关于“实施‘振兴初中’计划,提升初中教育水平”的内容,令杨晓园尤为振奋。她认为,《报告》实事求是、接地气,把准了市区初中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谈到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初中教育水平的问题时,杨晓园直言不讳:“现在市区初中师资力量过于薄弱,教师素养还有待提升。”她建议,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培训与交流的平台。特别是能否考虑建立教师队伍退出机制,让能者进,劣者退。

     委员陈凯敏:加强生态保护留住绿水青山

     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河源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等方面问题得到了政协港澳委员的重视。“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让环保为民、生态惠民。”《报告》中提及的这一段话,让委员陈凯敏印象深刻,她坦言:“没想到河源党委、政府如此重视环保工作。”陈凯敏希望,河源党委、政府要将《报告》转化为实际行动,集中利用和管理好中央、省等上级的扶持资金,切实管控好农业面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保住河源的绿水青山。

     讨论现场,不少政协港澳委员还提出,河源要打造“广东绿谷”,就要加大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多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项目,让“优秀旅游城市”这个称号名副其实。

     委员何永恒:优化投资环境从 “小处”着眼

     “政府不能一味地宣传当地投资环境有多好,而是要经常看看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弥补。”委员何永恒谈到河源投资环境时“很不客气”地说,外资企业进驻河源,那员工的住房如何解决?他认为,对于外资企业项目的落户,河源应当降低“购买社保满一年”才能购房的门槛。同时,在一些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工作上要更加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细化措施加以完善。

     委员蓝文添:加快“村通村”硬化道路建设

     来自农村基层的委员蓝文添说,听了《报告》感觉非常振奋人心。这几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许多贫困百姓过上了奔康致富的生活。特别是《报告》中提到“要通过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 环卫先行’工程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等,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内容,使他对农村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而参加此次政协大会,蓝文添还专程带来了广大基层百姓的心声。 “政府每年完成了几百公里的村道硬底化工程建设,镇、村道路基本上都通了,但村与村之间的村道硬底化却没能得到重视。”蓝文添希望通过参加政协大会,把百姓的心声传递给党委、政府,从而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吴志坚 刘曦

 

    我向“两会”捎句话

     我市“创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一些偏远山区学校仍然没有标准运动场地,缺少器材道具。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边远山区学校的投入,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 ——河源民生论坛网友“梅若兰芳”

     目前医保虽说在扩大病种、提高报销比例、异地结算等方面有所进步,但真正报销起来还比较难。如转院,要想签社保的转院审批表,先得签完医院自己的审批表,上面需要六七个人签名,假如其中一个出差了就得等。人能等,病是不能等的,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直接持医保卡在医院结算就完了?

     ——河源民生论坛网友“人在江湖”

     现在,我市一些地方义务教育质量偏低,虽然经济欠发达是客观因素,但与当前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也有关系。政府应该把教师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校,特别是用人权,以便学校通过奖惩激励教师,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河源民生论坛网友“麦兜”

     “三馆一基地”是当前我市着力打造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精品工程,堪称铸造文化河源标志性建筑。建议市政府要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文化河源建设。馆建得再漂亮,重要的是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如工业园建得再多,没有人或企业进驻也不行。

     ——河源民生论坛网友“另一个天堂”

     关注弱势群体,个人认为政府要多为困难户解决就业问题,可以在社区设置求职信息登记,由社区交给市人才交流中心或用人单位并牵线搭桥,从而促进失业人员就业。

     ——河源民生论坛网友“阿布都木”

     物质生活提高了,但道德教育却有些缺失,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传统文化要得到大力弘扬。建议加强河源好人的挖掘和宣传报道,提升市民道德修养。

     ——河源民生论坛网友“王五”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两会 政协 河源


上一篇:饱含激情论民生 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政协河源市六届三次会议昨闭幕 共谱河源发展新篇章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