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让群众有门可进有话可说
自我革新“洗洗澡”——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山区贫困百姓脱贫致富。市扶贫办作为直接联系贫困百姓、指导和帮助贫困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将如何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贫困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心系贫困百姓,多谋治贫之策,多出济困之力,切实解决百姓呼声最高、最关心的问题?日前,市扶贫办主任谢敬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百姓心声,以此建章立制整治“四风”问题,真正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倾听贫困百姓心声,关键在于敞开大门,让百姓有门可进、有话可说。谢敬生说,作为紧密联系贫困百姓的单位,他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听取群众意见呼声:一是班子成员到各县区扶贫办召开座谈会听取一线扶贫干部的意见;二是班子成员到贫困村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驻村干部、村干部和贫困户的意见;三是全体党员干部到挂钩联系的贫困户家中,听取贫困户意见,共商发展之计。
开展路线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谢敬生坦言,市扶贫办也存在检查督促落实力度不够、群众观念淡化、精神状态不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强等“四风”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该办将把建章立制作为整治 “四风”的治本之策,加强学习,筑固艰苦奋斗意识,不折不扣执行“八项规定”,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建制度,围绕服务群众工作建制度,围绕加强班子建设建制度。如出台扶贫资金“双重”公示制度和扶贫工作“亮灯”管理制度,促进扶贫资金安全、精确、高效使用和帮扶责任更好落实。
毋庸置疑,作为扶贫单位,与基层百姓的接触最为直接、最为广泛,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群众制度,打造为民服务平台,成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谢敬生表示,该办将通过明确驻村干部职责,加强驻村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召开驻村干部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着力解决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等举措,努力为帮扶单位、广大驻村干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把市扶贫办打造成“驻村干部之家”,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全市扶贫“双到”工作水平。
本报记者 吴志坚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