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开展道德建设,培育文明新风
举办“身边好人·感动河源”现场交流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老人跌倒有人扶了,贫困学子有人资助了,孤寡老人有人陪了……多年来,我市依托机关、学校、单位、社区和农村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激发了流淌在河源人血脉中的勤劳勇敢、乐善好施、爱岗敬业等因子,引领了河源文明新风尚的建设。如今,道德和文明建设不再只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市民也正逐渐参与到构建道德文明家园中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这些文明之花正在槎城大地上盛放。
“河源好人”发挥模范作用
每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怕苦、不嫌脏,把公厕打扫得比家里还干净……自从杨梅当选“中国好人”以来,她的事迹在河源广为流传,不少市民表示,要像杨梅一样踏踏实实工作,也做一个“好人”。
近年来,由“河源好人”所带来的感动犹如潮水一浪接一浪,从汽车燃烧前奋不顾身救出5 条人命的“平民英雄”郑其中,到扶起倒地老人并送回家的90 后学生殷雨巧,从立志要走遍河源182 间养老院的张青,到为照顾残疾亲人40 多岁未嫁的“广东孝女”严艳芳……这些“河源好人”已成为了市民耳熟能详的“老熟人”,他们身上的道德力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群众。
11 月4 日,我市举办“身边好人·感动河源”现场交流活动,掀起了学习身边好人的又一轮热潮。截至目前,我市共评选出66 位“河源好人”,2 人被评为“中国好人”,6 人被评为“广东好人”。随着“好人”对市民影响日益深远,也带动了不少市民从自身做起,学习“好人精神”。
道德讲堂深入基层群众
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市从2012 年底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心理健康、艺术修养等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市民综合文明素质。
近年来,我市通过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将“十德”编写成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和道德讲堂宣讲辅导资料,发放至全市机关、学校和企业,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推动道德讲堂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道德讲堂100 多个,每月有开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此外,我市还开设了河源讲坛,几年来共邀请40 多名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登台演讲。同时,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共投入2 亿多元,修缮了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革命遗址群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文明餐桌引导文明新风
今年4月,我市在全市酒店及机关、学校食堂开展了“文明餐桌”行动,倡导文明消费、节俭用餐,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如今,在市区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和机关食堂,我们都可以看到宣传文明用餐、节俭用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标语。
市区建设大道百利龙城国际酒店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张贴宣传标语,酒店还对所有服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在点餐过程中,会主动提示顾客菜品份量,引导顾客树立餐桌文明意识。据督查组后期市场调查发现,自“文明餐桌”活动开展以来,我市过度点餐明显减少,吃不了打包带走的上升了30%,节俭用餐、健康用餐之风逐渐形成。
此外,我市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培育旅游志愿者,壮大导游义工队伍,号召和引导市民、游客文明出行,市民、游客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本报记者 谢素婵 /文 陈仕平/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