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广播”| 河紫路社区开微信公众号为民跑腿
今年6 月被江东新区列入“ 弘德明约,村居善治”社会治理试点后,河紫路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高度重视,积极谋划,通过开通社区微信公众号、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弘扬传统文化、倡导邻里互助、深入群众为民“跑腿”等,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培育社区文明新风,以此实现“村居善治”。
志愿者在河紫路社区举办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活动中学习急救知识
微信公众号:社区大小新鲜事马上知
在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政务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基层的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年9 月初,河紫路社区紧跟时代步伐,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以更加贴近居民生活、更受居民喜爱的方式来开展社区治理工作,使社区的基层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搜索“河紫路社区”或者扫一扫二维码,马上就能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无声的广播”了解社区的最新动态和便民信息等。据河紫路社区居委会委员欧阳碧芬介绍,社区的公众号将主要提供包括新区政策宣传、社区近期活动等最新消息;包括计生、民政等方面办事流程和办事指南;包括社区志愿者服务、宣传传统文化等邻里互助资讯;包括天气预报、热点新闻、就业培训等便民信息;以及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和法律咨询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微信公众号不仅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把新区政策、社区最新资讯等传播到千家万户,宣传社会正能量,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创新社区的治理模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实现网上政民互动。”欧阳碧芬告诉记者,为了使更多人加入到公众号的大家庭,社区不仅在宣传栏和朋友圈大力宣传,还到居民家中派发宣传单,尽量让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人关注订阅公众号,让居民都能享受最便利的社区服务。
志愿者服务:倾情帮扶建设和谐社区
河紫路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 人,总户数1081 户,社区居委会两委成员11 人,下设6 个居民小组,并配置居民小组长和调解员。为丰富和改善居民生活,社区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文艺队、健身队,特别是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自2013 年成立以来,经常在社区开展爱心互助、交通秩序、医疗卫生服务、支教服务、扶贫助学等项目活动,关爱和帮助社区的空巢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弱势人群。据悉,目前,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已有60多人,并且还在持续招募中。
河紫路社区举办免费义诊暨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活动,为居民免费检查身体
河紫路社区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也是开展“弘德明约,村居善治”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的工作人员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个居民的方方面面,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可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度和协同度,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只是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来管理。
小赖是河紫路社区的志愿者之一,几乎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到社区的李大爷家里,陪他说话解闷,帮他干些打扫卫生、劈柴生火的家务。李大爷今年70多岁,平时一个人独居,他不愿多去麻烦别人照顾,去年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以后,邻居每天帮他做饭、洗澡,社区给他募捐医疗费用,还安排了专门的志愿者小赖负责照顾他,老人深受感动,不仅和小赖成了“忘年之交”,还把自己珍养的花送给小赖。“除了像小赖这样的热心小伙子,我们志愿者队伍里还有不少六七十岁的‘阿姨’志愿者。”作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欧阳碧芬表示,能够帮助他人,团结邻里,和谐社区,就是志愿者们最开心的事了。
干部跑腿:为民服务解决办事难题
除了有志愿者深入群众,帮扶居民,河紫路社区还着力开展“群众交单,干部跑腿” 服务活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办事服务,变“让群众跑腿”为“替群众跑腿”,充分体现了社区干部为民服务的决心。
“群众交单,干部跑腿”是河紫路社区创新服务理念的一大举措,是一项贴近群众、便民高效的社区服务。据介绍,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可以通过拨打居委会电话或微信互动平台,告知所需的服务内容,由居委会干部到居民家中为其办理业务;不能现场办理的,居委会干部需说明理由,告知办结时间,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如需到街道、区直部门办理的,由代办干部负责跟进落实。
社区的肖奶奶带着6 岁的孙女一起生活,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今年10月,她想为上幼儿园大班的孙女申领贫困补助,但是因为不会填申请表而找到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干部在了解情况后,亲自到肖奶奶家中,帮她填好申请表,收齐所有材料交上去,不久,肖奶奶的申请就办下来了。
“我们现在是主动出击,深入群众去为民‘跑腿’,为居民解决办事难问题。”通过 “群众交单,干部跑腿”,让河紫路社区不少居民享受到了贴心、便捷、高效的服务,也让社区干部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办事效率不断提高,让社区更加幸福、和谐。
本报记者 谢素婵 黄冉 通讯员 廖志良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