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合作伙伴: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留住客家风情最美记忆

非遗项目传承人表演。阅读提示一段俏皮动人的花朝戏,流淌着客家先民百年来的文化血脉;一件精美的传统手工泥鸡,闪烁着客家儿女创造社会文明的灵慧之光;一个相传几百年的席床生日节,是客家先祖在长期的劳动生

 
非遗项目传承人表演。

阅读提示

一段俏皮动人的花朝戏,流淌着客家先民百年来的文化血脉;一件精美的传统手工泥鸡,闪烁着客家儿女创造社会文明的灵慧之光;一个相传几百年的席床生日节,是客家先祖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凝练的独特风俗。在河源这块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南国宝地上,像这样的珍宝俯拾皆是。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项目2 项,省级非遗项目8 项,市级非遗项目66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 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7 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81 人。这些“珍宝”,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客家古邑非遗宝库。


学生们在练习“板凳龙”。

十二载不平凡保护路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同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十二载光阴荏苒,河源的非遗保护也走过了不平凡历程。

2010 年,市委、市政府将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纳入《河源市建设文化河源规划纲要(2011-2020 年)》,明确要求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程,把客家古邑文化遗产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时,市、县(区)两级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市级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保护资金。

目前,我市已编辑出版了《河源市文化遗产汇编》以及《浰江船谣》、《席床生日节》、《山歌当酒唱长河》、《花朝戏普及手册》、《忠信花灯与吊灯习俗》等书籍,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该局已启动《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像)典》编撰拍摄工作,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集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于一体,全面介绍河源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个项目,建立史料记录详细、声像资料完整的非遗数据库。

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10 年前,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我对‘非遗’这个名词,也感到十分陌生。”曾致力于和平采茶戏研究30 余载的和平县文化馆原馆长庄学诚向记者感叹,“非遗” 这个在10 年前对河源人而言显得十分陌生和费解的词汇,如今正逐渐从专家学者的书籍讲卷中走向社会,融入百姓的寻常生活。

2012 年,河源市非遗项目近千名演员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客家文化节民间巡游活动。壮观的场面,独特的文化,让非遗项目更加深入人心。此外,我市部分非遗表演项目还参加了“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金秋客家山歌擂台赛”等交流活动,获得了省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非遗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和平县阳明一小,“板凳龙、客家山歌、碟子舞”这些植根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该校每星期有两个下午定期开展传授非遗的课外活动,在校园内都会听到《月光光》、《爱唱山歌你就来》这些经典客家山歌。目前,该校已经成立了“板凳龙”舞蹈队、“百灵鸟”客家山歌队、“碟子舞”等艺术培训班,还相继成立了各种其他艺术兴趣小组,参加的学生有800多人次。

2014 年6 月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 期间,市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图片展览、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系列宣传活动。非遗正以一种更开放、更多样的方式,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成立16个非遗传习基地

市文广新局局长梁伟光表示,目前市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66 项,市文广新局先后分三批公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81 人,全市非遗项目的家底已摸清。为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我市成立了首批共16个非遗传习基地。

据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介绍,每个项目将在项目所在地的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专门安排约60 平方米的场地,统一标识挂牌,作为非遗传习所场地,由业务部门组织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就近开展传承、授徒、培训、交流活动。同时,展示当地非遗项目的资料图片、实物,以扩大宣传和社会影响,使非遗传承活动步入正轨,持续有序开展。

非遗项目展示

“花朝戏”:这边风景独好

《中国美学》主编高小康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的,其实是一种精美的生活。非遗保护的除了人的技艺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情趣,也就是保存过去生活中的那种精美,那种生态。这句话,用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花朝戏身上并不为过。

从2010 年起,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制订规划,明确剧目创作、抢救性记录、调查研究、宣传交流、展演展示等阶段性目标,还在中小学进行试点课程,派编导到北京培训进修。如今的花朝戏足可以以“兵强马壮”来形容。除专业演出的花朝戏剧团外,花朝戏在紫金还拥有14个业余剧团、5 个文化站演出队、6 个小学生剧组,总计200多人。

自2011年2月起,紫金花朝戏剧团先后协助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栏目组拍摄、配合CCTV4“华人世界”栏目组拍摄,还赴澳门、香港等地举行展演活动。这些展演活动,社会反响强烈,不仅提高了花朝戏的美誉度,还极大地提升了河源的知名度。

“席床生日节”:向国字号迈进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日前“出笼”,和平林寨乌石村的席床生日节“尚欠火候”,未列入名录。和平县文广新局局长黄佳乐直言对此“不服气”。他认为,席床生日节作为汉民族为数不多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又是把生产工具直接作为纪念对象的节日,很难得。

但黄佳乐也坦言,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目前席床生日节的传承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如打草席的淡水草已在当地绝迹,需要从清远等地引种过来;席拳棍术单纯以表演为主,未能回归至其强健体魄、防身自卫的本质。

为此,市、县文化部门制定了席床生日节的保护计划“路线图”:2015 年成立乌石村“席床生日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6 年修缮乌石村的古民居和整治古桥、古道;2017 年首期规划建设乌石村“席床生日节”节日习俗风情街,申报“中国淡水草席之乡”、“中国席拳棍术之乡”,摄制以席拳棍术为载体的抗战题材及武打题材的影视片,着力提升“席床生日节”有关习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记者手记

非遗让我们铭记乡愁

采访中,谈到我市一些入录的非遗项目,业界人士提到最多的还是坚守、传承与发展。笔者以为,唯有让他们的表演和作品大踏步地走出去,让更多人知晓喜欢,这才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创新非遗的传承保护形式,重塑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让非遗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记得住的乡愁。

非遗项目的传承不妨从娃娃抓起。很多学校已经把国学融入课堂,我市的非遗项目为何不能有一席之地?哪怕只是每周一次的音乐课或者文化课,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紫金花朝戏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已普及至4 所学校,拥有了6 个小学生剧组,给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传承读本。

今天,传统村落在现代文明的扩张中逐渐消失,“记得住乡愁”越来越成为人们心头的一种痛,如何保护残存的可触摸的乡愁成为政府部门的又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非遗作为这些乡愁的另一种形式的载体,我们当然不能遗忘,然而要让大家真正喜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蒋安春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相关热词搜索:客家风情 记忆

上一篇:羊年不生娃无科学依据 古代羊被视为吉祥美好象征
下一篇:东源万福园公墓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孝文化宣传活动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这个六一他们的笑声格外甜

这个六一他们的笑声格外甜
手捧礼物,长翠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地欢呼:“哇塞,蛋糕好漂亮!”“这比我过生日还高兴!”经过数日的紧张筹备,由本报发起,河源市海内外潮汕人联谊会、河源市潮汕商会连平联络处、连平县乐...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