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特殊年代里的红色记忆

最近,记者在和平县阳明镇中洞村红星小组偶见一木匾“军属光荣”,上书“叶胜钧同志于1948 年2 月参军光荣——粮溪乡政府敬赠”。木匾虽朴素而简陋,然 “军属光荣”四个大字居于其中,熠熠生辉,在叶胜军(曾用名叶胜钧)及其族人心中,这块木匾厚重、珍贵,反映了叶胜军参加革命的一段红色记忆。

贫寒娃儿要参军

叶胜军说,木匾是写他1948 年2 月参加游击队,其实他在1947 年10 月已参加革命。1933 年1 月,他出生于和平县公白镇塘角乡含下村一贫寒之家,由于人丁单薄,常常受人欺负。有一年大年三十,一家人煮好了一锅稀饭准备过年,被当地土豪抢走,全家人大年三十没饭吃,抱头痛哭毫无办法。后来实在没有办法过活,一家人搬到粮溪中洞乡企岭下村,全家给当地一户人家当长工,当时生活虽然跟以前一样艰苦,但总算稳定下来。到了叶胜军七八岁时,还有幸读了一年多的私塾。

在粮溪,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英勇斗争。长到十三四岁时,叶胜军一有机会就悄悄地往有游击队的地方跑,一来是游击队员对他和气可亲,二来人家也给他一些东西吃。后来,他就要求参加游击队,1947 年10 月,才14 岁的叶胜军就离开家人,正式参加游击队。后来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历经大小战斗16次

当时,游击队的生活自然是非常艰苦的,行军打仗自不必说,吃的是饱一顿饥一顿的,多是粗粮南瓜红薯之类的,穿着的也是破烂的粗布长裳,对此,他无怨无悔。时任游击队指导员的洪钢看到叶胜军淳朴机灵,就让他当了自己的警卫员。后来,为了配合国民党保安十三团曾天节部的起义工作,1949 年4 月,叶胜军奉命调任中共特派员李顿的警卫工作。他随着李顿参加了国民党保安十三团的接收和改编工作。此后不久,叶胜军又奉命调回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搜索营教导员洪钢身边,仍担任警卫工作。

后来,他随第四支队参加了解放龙川、和平、兴宁、五华、东源、紫金、博罗等地战斗,历经大小战斗16 次。在战场上,他一直奋勇向前,不怕牺牲,还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解放后,他转业至顺德工作直到离休。

木匾分量“重千斤”

一块光荣牌子虽小,但含义深刻,承载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叶胜军说,这块木匾是解放后1950 年由粮溪乡政府发的,当时是敲锣打鼓送来的,还送了一些慰问品,营造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氛围。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大部分地方开展了给军属挂牌匾活动,早期的牌子材质是木头的,后来又出现铁皮的,如今大多是铝材的。政府发放光荣牌的范围包括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家属等。军属挂匾活动,是当地政府拥军优属工作的一部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军属的关怀、对军人的鼓励和爱戴,是各地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

可别小看这个小牌子,在军属和邻里心中重似千斤。光荣牌是党和政府给军人及军人家庭的一种特殊的政治荣誉,是对烈军属之家的褒奖,也是一块激励军人献身国防、保家卫国的牌子。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红色 年代 记忆


上一篇:岁月的痕迹
下一篇:班主任母亲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