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基层 司法为民 情暖河源
在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活动中,市中院院长肖文浩看望慰问源城区埔前镇泥金村困难群众。
编者按
三年来,我市法院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活动,法官进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送温暖解民困,化解矛盾纠纷,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搭建法官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拓展法官联系群众的新渠道,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为建设平安河源、法治河源、幸福河源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为进一步改进司法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司法为民水平,2013 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决定在全市法院系统深入开展 “百名法官进百村”司法服务活动。
昨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市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活动的情况。据介绍,三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已派出1323 人次法官下基层,走访192 个村民小组1100 多农户,开展巡回审判87 件,诉前化解纠纷257 个,案件判后回访答疑83 件,案件息诉罢访107 件,帮助农村群众立案92 件,帮助群众办实事26 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540 人次,撰写调研文章32 篇,提出司法建议26件。
悉心调解,案结事了解心结
“百名法官进百村”司法服务活动主要围绕“八项任务”开展,即指导法官开展1 次巡回审判、诉前化解1 个纠纷、调处1 个信访问题、判后回访答疑1 个案件、帮助群众办1 件实事、撰写1 篇调研文章、提出1 个司法建议、开展1次送法下乡活动等。
在服务活动中,全市两级法院的法官始终把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创新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一是分段实施调解,实现矛盾纠纷时时调。二是构建部门联动调解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处处调。三是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强化调解能力提升。
全市法院以活动的开展为契机,以“调解优先、诉调结合”为原则,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2014年初,龙川县某镇村民与宗亲新建宗祠祭祖,因认为同村村民邹某菜地篱笆影响祠堂风水,遂要求其拆掉篱笆,双方协商无果。于是,该村民与宗亲来到菜地拆篱笆、拔青菜,邹某一气之下顺手抄起菜园内的喷水筒从尿桶里吸尿向该村民等人射去。该村民被尿水喷到后,感到人格受到侮辱,一纸诉状将邹某告到龙川县法院,要求以侮辱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法官接到案件后,经过认真阅卷并分析,认为该案是农村邻里因琐事发生口角,社会危害性不大,如果一味判决将无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解决,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最好的办法是调解。为此,主审法官除了约当事人到法院调解外,还到当事人所在村镇调解,最后法官通过联合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多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该村民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案结事了。
这是全市法院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 活动加强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3 年以来,全市法院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基层社会纠纷调解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的发生,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连平县法院在开展 “百名法官进百村”司法服务活动中,突出开展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化解率达86%。
河源市两级法院法官为群众开展法律咨询。
在“百名法官进百村”活动中,市中院、连平县法官到绣缎镇开展预防毒品犯罪普法宣传。
注重实效,判后回访暖人心
案件审结并不代表法院工作的终结,全市法院始终坚持“案结事了”的审判理念,通过开展判后回访,检验法院工作,检视司法作风,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如果不是到法院走法律途径,恐怕到现在都拿不到一分钱。”民间借贷案件当事人黄某这样感慨道。黄某因同村村民借钱不还向源城区法院起诉,法官依法公正裁判,维护了黄某的合法债权。法官作出判决后,对该案进行了回访,当了解到债务人已经偿还了一万多元后,法官们很高兴,告知黄某要积极与债务人沟通交流,争取早日把钱要回来,如果债务人故意拖延,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百姓的夸奖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参加回访的法官如是说。
这是全市法院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 判后回访的一个普通案例。三年来,全市两级法院以“百名法官进百村”活动为契机,始终围绕“办好案”这个核心,加强案件的事前预警、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积极开展判后回访,全面提升司法质效,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结对帮扶,为民解忧显真情
全市两级法院始终把结对帮扶摆在 “百名法官进百村”活动的突出位置,既让群众法律知识的精神食粮“吃饱”,又及时提供帮助让困难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保障。
进村入户,阵地前移。全市法官改变原来坐等困难群众上门,发现群众困难再减免诉讼费、发放救济金的模式,在“百名法官进百村”活动中主动向当地村干部和群众了解实情,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通道。东源县法院在群众家门口召开民情恳谈会,龙川县法院在镇村开展孝善文化宣传,关心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所需所盼,紫金县法院委派法官驻镇入村开展执行积案集中清理,和平县法院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活动,都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全市两级法院除发给慰问金和慰问品外,还与当地镇村干部、群众进行座谈,共商扶贫好路子,与相关部门合力,补齐基础建设短板,解决农技生产需求,促进基层群众就业。市中院牵头,与其他三家市直单位共同帮扶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帮助该村硬化道路5.5 公里,完善路灯建设55 盏,修建两个大垃圾池,修整广播电视设施,购买约190 平方米门店一卡,成立粤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并组织村民进行种养、养殖、安全生产及法律法规方面培训200 多人次,引导该村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泥金村地处源城区埔前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源城区法院挂钩扶贫村。 2014 年,源城区法院经走访调研,了解到村内因资金困难,村道还有最后800 米中间连接路段未修好,严重影响村民出行,成为村里头号难题。对此,源城区法院院长刘洪天十分重视,亲自走访和争取交通、财政等有关部门支持,目前,该路已经修好并通行,当地群众交口称赞:“法官们不但是我们法律知识的老师,还是村里经济发展的引路人。”
今年11 月25 日,市中院院长肖文浩带领市、区两级法院法官20 多人再次来到源城区埔前镇泥金村,召开座谈会,开展法律咨询、案件回访、帮扶慰问等活动。在村民黄玉兰家,市中院和源城区法院法官拉着黄玉兰的手聊起了家常。临别时,法官们给黄玉兰送上了慰问金,黄玉兰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人民法院!感谢人民法官!”
原来,3 年前,肖文浩带领市中院和源城区法院法官到泥金村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服务活动时,听说村里低保户黄玉兰家因妻子生病导致家庭贫困,两个孩子上学困难时,当即表示要资助黄玉兰两个小孩的上学费用,截至目前市中院和源城区法院共资助黄玉兰家1.5 万元。如今,黄玉兰的一个孩子已经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孩子是重点高中高三学生,全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刘影丽 梁小鸿 通讯员 雷江辉 肖初红 李振华 文/图
上一篇:下个月起市区禁行超标助力车
下一篇:河源公路人发扬拼搏精神打造粤东北交通枢纽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