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政策需“精确制导”
本报6 月23 日报道:去年6 月份,市经信等部门设立工业技改创新扶持专项资金,由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 万元,推动企业技改和我市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不过,由于扶持政策要求的相关条件较高,去年的扶持资金仅用出1400 多万元。近日,我市对扶持政策相关条款进行调整,尤其降低了企业在技改投入方面的门槛,从而将更多项目纳入可申请扶持资金范围。
点评:工业技改创新扶持专项资金,对我市急需转型的广大企业来说无异于 “如沐春风”的利好政策,要把这项政策更好地施行下去,尤其要在“打击面”上精确制导。客观来说,我市工业企业总体上体量不大,动辄上千万元的技改投入没有多少企业吃得消,因此,此前门槛较高的扶持政策并未把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或者说,很多需要资金技改的优质企业,因为人为制定的门槛被挡在了政策之外。事实上,许多好的政策都是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而来,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用刻意追求完美,但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就如同发射导弹,需要在其飞行过程中不断调试、校正,最终达到精确制导打击的目的。
本报6 月20 日报道:近日,住建部召开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记者获悉,正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江东新区将从今年起,规划建设约15 公里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让新区从源头上避免“马路拉链”“蜘蛛网”等城市管线建设乱象。
点评:当下时值盛夏雨季,各地“雨中看海”的新闻屡见报端。一遇到降雨,市民街头捞鱼、划船,公交车变轮渡,楼盘成海景房。当然,所谓“看海”,戏谑中有更多无奈。地下管廊建设落后引发的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严重的“城市病”。目前,城市管廊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长远布局是普遍弊端,水、电、热、气等部门各自为政,各扫自家门前雪,因此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城市马路经常被开膛破肚。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可谓一箭双雕,一来可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提升民生福祉;二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建设城市地下管廊将有效利用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栏目主持:黄冉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