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源将以建设文化河源打造文明河源为目标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河源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的第一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文化工作任重道远。日前,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今年我市将以建设文化河源、打造文明河源为目标,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努力开创全市文化建设新局面。
公共文化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均等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大制度设计。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抓紧研究落实配套政策文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政策保障,推动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我市将重点加快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建设步伐,如期实现开馆目标;完成市文化馆、叶绿野美术馆外立面改造工程;完成东源、龙川“三馆”新建设项目;推动基层文化馆站达标升级改造,提升现代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今年内完成三级文化站升二级改造25 间,打造10 间特色行政村(社区)文化室。
发挥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活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也是我市的一个短板。据介绍,今年我市将通过出台考评体系,加强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考评工作。同时,要求各县区、单位要把“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升文化惠民效能。
文艺创作
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要全面繁荣我市文艺事业,就要坚持一手抓创作生产,一手抓推广传播。据悉,今年,我市将加大繁荣全市艺术创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安排本级财政资金支持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工作,对市县(区)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分等级进行扶持。同时,各县区、单位也要广泛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组织好以 “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力争全年全市文艺创作生产有一个大提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我市将重点组织开展首届少儿山歌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首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等庆祝活动,并组织优秀剧目参加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和舞蹈优秀剧(节)目展演、汇演等活动。
文化惠民
解决边远山区广播电视难题
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常态化建设。首先,提升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服务功能和质量,是今年我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
其次,今年我市将不断完善广播电视 “村村通”“户户通”网络,健全“户户通”维护网点,建立“两通”和无线覆盖工程运行维护经费按任务分摊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基层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此外,我市还将推动各类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农家书屋”由传统书屋向数字化书屋升级。
本报记者 谢素婵 通讯员 邹树元
新闻1+1
《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首发
本报讯 记者 谢素婵 日前,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编纂的《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正式发行,图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收录了我市80 项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里,催生了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客家山歌等一大批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自1988年建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2007年起,着手建立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机制。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0 项,其中国家级2 项,省级 10 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81 人,国家级1 人,省级10 人。全市成立了首批16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此次发行的《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坚持真实、客观的编纂原则,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感染力强的图片,逐一介绍了我市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个项目,包括对其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及传承现状,并对传承人作了简要介绍和列表说明。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