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深处觅茶家 茶香一抹沁心脾
“茶山行”活动中,不少茶友在桂林村共同学习种茶技术。
桂林,广西山水甲天下之处!可此桂林非彼桂林,这里确实有水,也有云雾缭绕的石峰,更有好人家、好茶叶,这里就是龙川义都镇桂林村!经过大山里上百年的洗礼,桂林村人从最初双手炒茶,到亲手拾起一片茶园,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正如义都镇嶅顶峰般跌宕起伏。
河源媒体“茶山行”是本土首次茶山体验活动,是亲眼见证一个老牌茶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寻源之旅。本报记者和一群茶友一起跟随茶的脚步,走进桂林村这片最原始的乐土,闻闻那一抹茶香,听听茶农对茶的一番“深情”。
它差点被埋没在大山里
这些年河源的茶界,哪个地方的茶听得最多?印象里的东源上莞和蓝口、紫金龙窝、连平九连山等几个品牌榜上有名。然而,藏在深山的义都桂林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认知。桂林茶的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嶅顶峰海拔约1147 米,与周边相邻的高低不同的山错落,形成凹谷,几百年来成为当地村民种茶的福地。桂林茶是龙川名优绿茶,清明节后,谷雨来前,满山绿意洋溢着茶农收获的欣喜,现在只要谈起桂林茶,村民要感谢已经67岁的欧阳佰友。
退休前,这名老茶农是名村干部,桂林村的茶叶种植在当时还未形成规模,自家零散种植为主。随着劳动力往外转移,越来越多村民开始放弃种茶,村里的一大片茶园也慢慢荒废。桂林村种茶历史有几百年,这是村民的说法,尽管无从考究,但欧阳佰友等人依然相信,也不想眼看着茶园荒废。
2007 年9 月,在欧阳佰友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欧阳师傅桂林茶专业合作社(下称专业合作社),生产方式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转变,在原来基础上种植6 亩新品种示范园,此前丢荒的1200亩茶园也得以复耕。次年专业合作社已有茶农50 户,该年茶叶产值180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桂林村海拔1100余米,云雾缭绕,适合种植高山茶。
借势大山,改良茶种提量
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致力引导茶农科学种植,采摘茶花是推广科学种植采取的其中一项举措。据了解,桂林村茶农种茶历史悠久,加上长年采摘,又管理不善,茶树越来越矮,出现了茶叶产量降低、质量下滑的情况。茶树老化已成了桂林村发展茶叶经济的“绊脚石”,真正喜欢喝桂林绿茶的人其实寥寥无几。
如何搬开这块“绊脚石”,让大山的这抹茶香走进人心?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茶农们请来种植专家“传经送宝”,购买了相关书籍学习种植技术。茶农通过科学种植,2008 年改造了1000多亩老茶园,茶叶的产量随之实现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实施技术改良前,每亩茶园的年产量仅5 公斤,改造后每亩年产量从10 至15 公斤、20 公斤往上提。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不少没有参加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也自发改造老茶园,有些人还专门跑到专业合作社咨询。
由于村里外出人员多,劳动力紧缺,近年来,茶农雇请工人的难度较大,工人的报酬也逐年上涨。欧阳佰友说,成本过高将导致桂林茶种植业陷入困境,为了改变这一困境,专业合作社在邀请种植专家考察、论证后,几年前决定选择时下流行的台湾金萱和潮州黄金桂等优质高山茶作为茶叶生产种植突围的“利器”。据了解,台湾金萱为中熟品种、潮州黄金桂为晚熟品种,而桂林茶为早熟品种。同时种植三种茶,在一定程度上错开了用工高峰期,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几年来,台湾金萱和潮州黄金桂茶喜获丰收,如今全村现有茶园3000 多亩,年产量6 万多斤,茶叶生产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现代化炒茶提高口味,提升品位
如今,桂林村人除了茶园外,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偶尔会有几株茶树,来满足自家饮用。村民还会在家里设上简易的炒茶工具,每年3 月份,在饭后闲聊或劳作休息时或有朋友到访时沏上一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敢拿出来雅俗共赏,炒茶工艺、茶叶口感自然也要得到认可。“只有炒出优质茶叶,才能卖个好价钱。”欧阳佰友说,茶叶相当讲究时效性,桂林茶是绿茶,及时炒茶确保茶叶新鲜显得尤为关键。炒茶时间拖延一天,茶叶的品质就降低一个档次。以前,炒茶工作对于桂林村种茶户来说十分辛苦,因为要赶时间,茶农每天一大早就到茶园采摘茶叶,一干就是一天,晚上回家后还要进行手工炒茶,劳动强度很大,而且炒出来的茶叶味道太过浓郁,单一。
欧阳佰友说,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在近年来相继购买了杀青机、揉捻机、炒干机等现代化炒茶设备,解决了炒茶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减轻了茶农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桂林茶得到了及时的保鲜,炒茶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口味从原来的浓郁,到如今的清香型。茶叶的品质有了提升,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价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当地茶农有种颇为自信的说法:“山不在高,有茶则灵”,说的正是改良后,茶叶深受欢迎的一种体现。阳春三月里,行走在桂林村乡土里,绕过一道道弯,越过一座座山,一路上,还可以偶遇背着麻袋的采茶人,这些采茶人在山上摘完后,即时运下山再将其制成茶。茶叶是否鲜叶,靠闻,靠看才能知道;茶农采摘的鲜叶,经过杀青、摊凉、揉捻、阴凉、晒青、烘干等十几个过程,做出口感清香的茗茶。
三个品牌该如何统一,走出大山?
清沏一杯茶,里面不单包含好的茶叶,也有茶农背后的辛勤劳动。桂林茶改良得到发展之后,桂林茶其实不愁卖,谈及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实惠,欧阳佰友对此深有感触,“2007 年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改变了以前茶农‘单打独斗’闯市场的格局。”2008 年10 月,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嶅山”牌商标,对茶叶进行统一包装,摒弃了以往用包装纸、尼龙袋等简单的包装方式。同时,在龙川县城、义都和市区等地设立了销售网点,及时掌握市场行情。
随着桂林茶品质的提高,桂林茶价格也一路上涨,平均每公斤茶叶的价格为 200 元,每公斤优质桂林茶的价格为300 元。同一个村,一种产品如果单靠一个品牌生存,或许难免少了竞争的活力,况且家家户户种茶制茶。
带头人已经67 岁,仍在这大山里带村民种茶叶,大山深处的茶叶纯洁、质朴,也充满桂林茶农对茶叶的守望,他们认为,没有理由不把茶叶做好,也没有理由停止努力前进的步伐。2009 年,桂林一户茶农打出“南越王”牌子,主要为种植、开采以及销售桂林茶为主,后在2013 年由土生土长的义都人叶伟青接手管理,正式成立龙川南越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同年,茶农邹志坚成立借助“嶅顶峰高”原为龙川八景之一的文化背景,成立了嶅顶峰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嶅顶峰”商标……
茶是有灵性的,它释放出的是它生长所在的那片山水和人文景观,人也是这样,茶的灵性,让模式得到互通。接手后,叶伟青每年向桂林茶农免费发放龙井茶苗,目前已经达到60 万株。“公司+种植户”和“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在做法是大致相同:整合当地种植资源,统一收购加工生产、销售。
三个品牌能否形成桂林村龙头品牌走出这古老的村庄,三个负责人也曾探讨过。“其它两家是合作社,如果真的要做大,那只能做一个品牌,目前也只是设想,也在努力”,叶伟青这样讲道。
一行的茶友用两天的时间来读懂这个桂林茶的过去与现在,桂林茶农却用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传递这份茗香。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文/图
上一篇:习近平给领导干部定了这20条铁律!
下一篇:同创文明卫生城市 共建东方健康之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