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蓝口塘心村壹修堂 岭南客家古民居的代表作
塘心村位于东源县蓝口镇,村里 有十几个姓氏,但以陈姓为主,他们 早在明代就从中原迁居此地,并在此 繁衍生息。
在这里,陈氏族人建起了许多房 子,保留至今的,有壹修堂、下新屋、 老屋、楼下屋、两阁楼、官厅屋、塘太 屋、塘美屋、老黄屋和肖屋,和陈氏、 邹氏、李氏等宗祠,多饰以精心雕画 的壁画、木雕、石雕、灰塑。这些古宅 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壹修堂。壹修 堂集私塾、粮食加工厂、厕所、碉楼、 戏楼和古水井于一体,是防御系统最 全面的古建筑,堪称岭南客家古民居 的代表作。
清同治二年,一座塘心村最为豪 华的建筑开始动工兴建,这就是陈氏 壹修堂。同治二年始建,后停建两 年,同治八年(1869 年)全面竣工。 当时天下仍是不太平,地方上也有不 少匪徒作乱,壹修堂和其他许多围龙 屋一样,都建有碉楼,而且,还设有专 门的习武场。只是,这个习武场在不 久后的光绪年间被失火烧毁了。
经过150 多年,壹修堂依旧保存 完好,屋中雕刻、壁画、书法,俱都保 存如新。走进壹修堂的下厅,即可见 屏门上一块贴金门匾,匾上有四字: 渊渟鹄峙。此处4 字,是将“渊渟岳 峙”、“鹄峙鸾停”各取其义放于一处, 勉励子孙要修德,德修得好,人的姿 容仪态也自然如鸿鹄、鸾凤一样优 美。这样劝勉子孙的匾额,在壹修堂 处处可见。“渊渟鹄峙”,背后的匾,便 是“有容乃大”四字。另外一处匾额, 是教子孙生活节俭的:“量入为出。”
陈氏族人曾发现二门背后的屋 瓦下还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巨大“福” 字,这是个墨底彩画的“福”字,福字 的笔画上都是仙鹤、蝙蝠、祥云,鹤喙 衔来尺幅报喜,上面写有“一品”、“状 元及第”等字样,体现出屋主人对子 孙殷切的期待。这种大“福”字,在东 源地区的古宅中较为常见。
壹修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屋 里精美、富丽的雕刻。一位陈家年轻 人还记得大人和他们说过当年上厅 的神衾那令人惊叹的雕工。“有二龙 二凤,中间一颗珠子。以前过年放鞭 炮时,那珠子还会震动起来。除了 木雕,壹修堂还大量采用石雕、灰 塑、壁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 细琢,相互映托,使整个宗祠建筑群 庄重大气,又不失古朴典雅。壹修 堂的墙上,除了建屋时画上的鲜艳 如新的牡丹蝴蝶图、麒麟嬉戏图以 及一些墨字外,还有后人留下的“墨 宝”,或说“涂鸦”,仿佛各个时代留 下的烙印:有清朝工匠的丹青墨宝, 有民国时的驻军番号,有大革命游 击队的豪言壮语等。
壹修堂的整个布局,是蝴蝶形, 建筑用材较多采用花岗岩和青砖及 泥砖。走进壹修堂的侧门,首先就看 到对面一个木戏台,上面的门是活动 的,有戏班演出时,门可以拆下,平时 是关上的。壹修堂外横屋是陈氏族 人私塾,叫博雅斋。博雅斋里还有两 个匾,一个写着“时还”,一个是“下学 上达”,均是勉励学童好好学习,务求 通达的。
本版撰文 戴昉
上一篇:文化之乡:龙川黄岭村
下一篇:澳门好去处景在寻常路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