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应该是“不打小孩日”
4 月30 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节日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于 1998 年发起,旨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而在中国,网友对“打孩子”的态度颇为复杂暧昧,甚至有当年的被打儿童怀起旧来,谈起爸妈揍人的武器:手掌、拖鞋、衣架……“如数家珍”。(详见5 月1 日《齐鲁壹点》)
让“国际不打小孩日”遏制棍棒教育
“打是疼,骂是爱”,曾是部分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有一些父母很急躁,动辄打骂孩子,以致这种打逐渐演变成“棍棒教育”。可随着各种教育研究的开展与成果的呈现,应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反思了。所以,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让家长跟老师从体罚和棍棒教育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先别说“棍棒教育”是违法的,“棍棒教育”还会给被打者带来严重创伤,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教育短视。体罚和暴力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抹杀孩子快乐发展的能力。
孩子总是孩子,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即使被当时的打骂压下了,也不会服气,不会发自内心反省自己的错误。期望家长们每天都“不打小孩”,多给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温馨的 “权利阳光”,与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得到更为自由、快乐、健康的发展。
郑婷影
不打小孩不等于反对一切惩戒
在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似乎是中国家庭沿袭已久的传统家教方式。“国际不打小孩日” 的出现,让被棍棒教育的孩子有了“疯狂”的理由—— 不能打小孩。诚然,我们都知道,暴力往往只能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 “棍棒教育”决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但在实际教育中,我们也能发现,纯粹依靠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也不提倡暴力殴打小孩,但在教育中告诫性地打屁股、打手心等轻度惩戒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孩子理解能力较弱的时候,光靠苦口婆心的说教式教育往往收效甚微,有些甚至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纯粹的教育难以让孩子真正区分对错,进行轻度惩戒,可以让孩子加深对错误的认识,让孩子树立 “做错事就是要受到惩罚” 的观念。“国际不打小孩日” 的最终目的是反对家庭暴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这并不能成为孩子无视对错的理由。拒绝暴力不等于反对一切惩罚,合理的轻度惩戒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刘 曦
最好的教育乃言传身教
最近,一洋节——4 月 30 日“国际不打小孩日”传入国内,在国人中引起反响。不打小孩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有道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到脚上才知道,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故笔者以为,一个国外流行的教育方式,到底适不适合国人,有待时日验证。窃以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就是好办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受到教育,最好的教育乃言传身教。
先贤孔子讲究因材施教。对于一些“熊孩子”,适当的惩戒还是必须的。当然,真正教育得好,家长又何须忍心棒打小孩?故教育小孩,绝非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问题,受到教育才是根本目的。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这就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是你站在孩子身边玩手机、打麻将、追连续剧,而孩子一个人在做作业、看书、玩积木……言传身教影响教育小孩,这才是最重要的。
张 涛
上一篇:单靠文件能否全面遏制地沟油?
下一篇:“网红奶茶”呼唤的是理性消费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