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过端午佳节 品屈原精神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最近湖南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思美人》讲述的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这部电视剧似乎很应景。然而剧集播出过半之后,观众看到的却依然是一部古装偶像剧,不禁让人有些失望。

端午节的很多传说都与屈原有关,或者说端午节大都是因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流传至今,尽管现在许多人更乐于享受假期的轻松惬意,但伴随着端午节的屈原精神,却从来不曾被忘记。诗人忧国忧民、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成为影响一代代国人的精神文化宝库。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命名的节日并不多,而端午节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根据资料记载,屈原生于公元前340 年,死于公元前278年。到2017年,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2295 年。虽然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但人们依然在传颂他的名字,讲述他的故事,纪念他的奉献。

屈原究竟有什么故事值得人们传颂千年,甚至为了纪念他而设立了专门的节日?了解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虽是诗人,惟勤于献计,提出许多富国强兵良策献给楚王,所憾未被采纳,反而遭奸臣谗言;因为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被去职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又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报国无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壮丽乐章。

百姓知道屈原是爱国志士,见他投江自尽,纷纷划船出江寻找他的尸体。有传说投粽子于江中,可以粘住鱼嘴;把雄黄酒倒进江中,可以晕蛟龙水兽;划龙舟可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这些美丽的传说,表达了古人对屈原这位爱国志士的崇敬与思念,并作为端午习俗流传了下来。

在端午节文化中,不但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传统民俗,还有流传更广的先哲精神。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继承屈原等先贤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常态内容。

屈原作为诗人,其精神内核从其辞赋中便一一可鉴:其一是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乡国不忍离去,休戚与共,这就是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其二是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为探索真理、救国治乱而以诗明志。其三是人品高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恶浊世风的沾染,不随风俯仰,宁死不污,身殉理想,坚贞不渝。

与其说端午节来源于屈原,不如说,屈原的精神已经成为端午节的节魂。就连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都被赋予了营救和纪念屈原的意义,而不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可以说,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节日。

屈原的忠厚、仁义、坚贞,以及不受恶浊世风沾染,为理想和正义而死的气节,即是中华民族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诠释。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不知打动了多少国人的心。他的抱负和气节,也曾激励着无数后人发愤图强、廉洁守身。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屈原的精神也在逐渐被淡忘。虽然人们依然举办龙舟比赛,朗诵屈原的诗歌,包各式粽子以纪念屈原,但如果只是“举香跟拜”,有俗随俗,流于形式,忽略真正内涵真谛,久而久之,就极易变调走样。

因此,当我们在欢度端午佳节之际,不仅要传承好节日的习俗,还应缅怀先圣先贤之精神。在举办纪念活动的同时,要让人人都明白其来龙去脉及其赋予的精神内涵,才不至于让这些精神文化失真失传。

谢素婵



相关热词搜索:屈原 佳节 精神


上一篇:留学生演讲引热议
下一篇:无处可藏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