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 心系百姓话民生
昨日上午,政协河源市七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今日,河源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也将在市会议中心开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最多的还是民生问题,教育、交通、农业、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市政协委员分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陈仕平 摄
本报记者刘羲(左)在会议现场采访政协委员
关注点:教育
缓解二胎放开后师资紧缺
源城区代表团的游玉文代表,凭着自身多年的教育从业经历,一口气带了3个建议来参加会议。采访中,游玉文除了表示希望设立中小学行政领导津贴、在市区部分学位紧张地区新建小学以外,说的最多的就是放开二胎后,年轻女教师 “扎堆”生育导致阶段性师资紧缺的事。
游玉文说,以她所在的公园西小学为例,目前学校里处于怀孕待产、产后修养的女教师多达20 余人,在全校老师中占比达10%到 20%。为此,学校招进了22名临聘教师,但只有7 名教师的工资由财政拨付,其他15 名教师工资都要由学校承担。“我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学校的难处,临聘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统一拨付。”
游玉文同时也表示,缓解师资紧缺的措施要有预见性,首先要加大教师人才队伍的储备,充分发挥刚离退休教师、有教师资格证的待业青年、师范院校学生的作用。
曾燕丽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政协委员,她更加关注的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她说,现在我市的每个学校都有很多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内心是不完整的,有些心理上还有阴影。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曾燕丽认为,社会、政府、学校都应该加大关爱力度。单单是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让这些孩子健康地成长、成才,政府需要出台一个长远的规划,有计划地培养他们成长。同时,要加大心理辅导,让他们在团队中得到更多的关爱,让这些“ 特殊”的孩子也像普通孩子一样,好好读书,认真读书,最终促进河源教育的腾飞。
关注点:公益事业
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发展
身为河源阳光义工服务队队长的张青,是新当选的市人大代表,对于人民群众赋予的这份职责,他感到无比自豪。张青告诉记者,他要把河源广大从事义工、志愿者服务的人的声音带到此次大会上,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张青表示,河源的义工、志愿者们为这座城市创卫、创文、创园做出了不小贡献,但目前来看,我市的社会公益组织都是自筹资金、自建队伍开展公益工作,这成为阻碍我市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搞公益,有温饱才有动力。” 张青希望,政府能够更多地向义工服务队等社会公益组织购买服务,以项目打包的形式,为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资金、场地支持,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自我生存率。
同样关注河源公益事业发展的,还有政协委员余银标。偶尔做一次公益容易,可把公益活动当做事业来做,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志愿者余银标就是一位将助学当作自己第二份事业来做的人。作为一名新晋的“90 后”政协委员,余银标建议,政府要抓《慈善法》实施的契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尤其是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要在优化项目运作和提升品牌效应上多下工夫,打造成为“冲出河源,冲出广东,走向全国”的优质慈善品牌。
关注点:农村农业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蓝秋香除了为少数民族发声,也带来了许多基层人民的声音。今年,她关注的是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蓝秋香告诉记者,近年来,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让许多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但是,用水的安全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蓝秋香说,许多村里的自来水都是用水管直接从山上接水下来,没有经过过滤和消毒等处理,有些比较陈旧的水管还会生锈,水质安全没有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大病、恶病高发,也有水质问题的原因,只有保障村民的饮用水安全,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打赢脱贫攻坚战。
蓝秋香希望,政府能够出台适当的措施,通过兴建水池、安装净水器等,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处理,保障农村用水的安全。
同样是基层代表,来自东源县船塘镇三和村的何丽琴关注的则是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她告诉记者,船塘板栗已经很出名了,因此每年都是供不应求,但是船塘还有很多其他的农产品,销量却并不理想。
果蔬种植是三和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除了板栗,何丽琴和村民们还种了不少水晶梨、龙眼、芋苗等等果蔬产品,但是因为没有板栗的“名气”,也没有合适的销售渠道,其他果蔬的销售都不理想。
何丽琴表示,希望政府能为果农们搭建一个农产品的销售和宣传平台,通过电商等平台把各地特色农产品集中起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助力果农们脱贫致富。
关注点:大美河源发展
讲好大美河源故事
作为新当选的代表,坚基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詹晓南最关注的是河源的文化发展问题。他说,河源作为山区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还比较缓慢,需要有更多属于河源的作品,来讲好大美河源的故事。
作为客家古邑,河源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精美的故事。目前,河源有上百家的文化公司,如果让这些公司动起来,用文艺的形式来讲好河源的故事,以一带十,以十带百,河源的文化产业就能繁荣壮大,也能让更多的青年人传承下去。
詹晓南表示,希望政府多推动河源与深圳等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借助外援的力量做好文化扶贫,把河源的好、河源的美、河源的故事,通过丰富的文艺形式展现出来、宣扬出去,建立起文化自信,让大美河源被更多人知道。
关注点:交通
打造“交通旅游”战略
目前,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河源与珠三角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初步形成了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此外,我市交通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让城乡居民的出行品质也得以大幅提升。从各县区出发,可以通过高速公路直达深莞惠。
政协委员何伟强认为,星罗棋布的城乡道路交通网已成为槎城人民构建和谐、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交通战略也得到有力推进。但这些还不够,要让交通真正发挥效益,发挥最大的效益,利用河源好山好水好生态,打造“交通旅游”战略,把河源好山好水推介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为此,他还专门到贵州赤水河地区就当地交通带动旅游发展的有益经验进行了调查,坚定了在河源打造“交通旅游”战略的信心。
关注点:营商环境
引企要“回头看”
28 年前,汇源集团从一个小金行起家,如今已在北京“新三板” 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我市本土珠宝行业的第一家,其发展得益于河源的稳步崛起,更可谓见证了河源建市以来的巨大变化。作为汇源集团的“掌门人”,一个参政多年的市政协委员,赖运宏深刻体会到一个企业发展的不易,他也一直关注着河源营商环境的变化。
赖运宏说,河源园区多,应将招商选资列为重点工作,通过以企引企、以商引商,逐步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企业,要进行一次“回头看”,看看落户企业发展得到底怎么样。只有把营商环境做好了,以企引企,企业发展好就是一块“活广告”,只有这样,河源才能更好地融入深莞惠。
本报记者 刘曦 谢素婵 黄冉 张涛
上一篇:市人大代表如期向大会报到
下一篇:献策决战脱贫攻坚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