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上下工夫 让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渠道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不但在本地的村民慕名来买鹌鹑蛋,连周边的新建、金溪等村的村民也慕名来买鹌鹑蛋,连平县绣缎镇坳头村村民叶绍辉自然乐得嘴都合不拢,养殖场日产 250 多公斤的鹌鹑蛋根本不够销,有很多村民还打电话提前预订。叶绍辉说,去年国庆节,创业还只是一个梦想,没想到在绣缎镇委、镇政府的精准帮扶下,今年这梦想就变成了现实,再也不用抛家别子外出务工了。按目前的效益来算,这一年收益肯定是在外务工收入的好几倍。
借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叶绍辉的养殖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
10 月9 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坳头村新作塘的叶绍辉鹌鹑养殖场,远远便听到鹌鹑“啾啾”的叫声,里面还播放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即便人来鹌鹑也不会受到惊吓。养殖场里面还安装了水帘、风机等,夏不怕热,冬不怕冷。叶绍辉说,这鹌鹑住得舒服,才能多产蛋。
说起养殖鹌鹑,叶绍辉坦言说是 “逼”出来的。由于家里人口多,自己又没有多少技术,在外打工了20 多年,每年在外务工收入只能顾温饱,老房子成了危房后,一家人还借住在亲戚家里,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精准扶贫工作在绣缎全面铺开后,叶绍辉一家被列入了贫困户。去年“十一”长假前几天,镇委、镇政府领导走访他家时,问他想通过种养什么项目脱贫。他当时看到养温氏鸡赚钱,就说想养殖温氏鸡。说干就干,去年11 月14 日,寄托着一家人脱贫希望的养殖场破土动工建设。按人均1 万元的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计算,镇政府一次性资助叶绍辉5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4 月份,养殖场终于完工,包括人工、材料费用在内,总造价达到31 万元。除了政府资助的外,他还找亲戚借了不少钱。可是,由于受到禽流感影响,已建成的鸡舍一度被闲置下来。一走街串巷收鹌鹑蛋的村民给他出主意说,鹌鹑蛋价好,每公斤可卖到11 元,何不养鹌鹑?他一听觉得可行,在今年5 月28 日,以每只0.4元的价格一次性进了3 万只雏鸟,开始了自己的致富之旅。
检查温度、喂食、打扫卫生、收蛋……养鹌鹑几个月来,他和妻子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然后一直忙到早上 8 点左右,才能吃上早饭。辛苦换来的是可观的收益。由于饲养得好,鹌鹑成活率达90%以上,今年7 月就开始产蛋,目前近3 万只鹌鹑日产蛋量保持在250 公斤以上,若到了产蛋高峰期,日产蛋可达到300 公斤以上。叶绍辉介绍,如今蛋价不错,每公斤能保持在11 元左右,每天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像叶绍辉这样的贫困户,如今建房,一家人可得到3.35万元的建房资金补贴。不过,尝到养殖甜头的叶绍辉却把心思用在了扩大生产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要扩大3 万只养殖规模,包括进雏鸟和饲料,制作鸟笼在内,总费用需要15万元。假如把自己目前养殖赚的钱投进去,贫困户小额贷款能贷到5 万元的话,他就有信心再扩大3 万只,达到6 万只的养殖规模。如今雏鸟价每只已涨至1.1 元,他说,项目早上马早赚钱,慢不得!
目前,叶绍辉的鹌鹑养殖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谈到未来规划,他一脸期许地说:“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如果市场发展势头较好,希望能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尽快扩大养殖场的规模,把小鹌鹑养成大产业。”
成绩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圆满完成两轮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帮扶修建村道789 公里,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12.44万户,“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1.21 万户,601 个贫困村、6.65 万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尤其是去年5 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市委、市政府即把脱贫攻坚工作定位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作为“两大会战”之一(产业大会战、脱贫攻坚战),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坚持在“精准”上下工夫,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多措并举,帮助贫困人口建立稳定增收渠道,在助农增收、产业扶贫等方面创造了诸多务实管用的经验,并取得明显成效。2016 年,我市又有3.8 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老百姓能否过上小康生活,关键在于腰包能不能鼓起来;腰包能不能鼓起来,关键在于产业能不能发展起来,这是一条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链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我市更加注重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问题,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积极发展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地培育经营主体,选准特色产业,构建贫困群众享有股份分红、务工就业、生产增收等收入体系,实现农民和贫困户持续增收。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