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受 农村乡民喜爱与追捧的文化大餐与娱乐活 动,曾给我们整一代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及美好难忘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新中国还处在帝 国主义全面封锁之时,百业待兴,文化生活比 较缺乏,特别是广大农村,看一次电影都是不 可多得的精神享受。一般一个村子一个月或 重大节日才能看上一次电影。而放电影时没 有电影院,大都是在小学校的操场或空旷的 场地放映,立起两根木桩把银幕一挂,高音喇 叭一安,就是一个露天电影院。

我们村的露天电影院就在小学校的操 场,背靠小山包有一个简易舞台,两侧立有两 根木桩,为挂银幕和春节打马灯挂汽灯之 用。每逢放电影,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是 全家出动,小孩子更是迫不及待,只要银幕一 挂,小伙伴们便早早带上小板凳,有的还背上 长板凳,争先恐后地在银幕前抢占好位置,有 一些懒回家的就在附近找块破木板或搬块砖 头前面一放,不等吃晚饭空着肚子都要抢占 个好位置来,生怕迟到了占不到好位置而影 响观看效果。看一场电影,往往全村老少倾 巢而出,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涌动,黑压压一 大片,甚至还有外村的乡民赶十几二十里路 来观看,真是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啊!

那个时候我国出产的各种电影,艺术水 平都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战斗故事片,拍得都 比较真实自然,观赏性很强,最受农村广大观 众特别是小孩子的喜爱。看一次电影后,大 家都会兴奋好几天,干活聊天都围绕着电影 的故事情节、人物场面来绘声绘色、手舞足蹈 地学说一番,真是回味无穷啊!我们小伙伴 更是兴高采烈,跃跃欲试地学着电影故事里 面的英雄人物或反面人物、主角或丑角的形 象、台词来学做学演,疯闹得一塌糊涂,乐此 不疲,尽情发挥;有的还要互相取笑安上了 反面人物的外号、名字,互相逗乐一番。此 外,看露天电影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这里 略举二例。

有一次我们村放映《上甘岭》的战斗故事 片,整个战争场面战火纷飞,手枪、步枪、冲锋 枪、机关枪枪声不断;炮弹、炸弹震天动地的 战斗场面;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争 夺的战斗情景,看得大家如痴如醉、流连忘 返。电影结束散场后,就有十几个八九岁的 小孩,直奔银幕底下,东找西摸说要捡子弹 壳;有几个小家伙还直奔回家拿来锄头,走到 银幕背后的小山坡上拼命地挖起来。电影放 映员觉得很好奇,就上前问他们挖什么东 西,小家伙们七嘴八舌地说:“挖子弹头,刚 才这里打仗打得这么激烈,一定有很多子弹 头打进土里去了,要尽快挖出来玩玩。”这个 笑话延续了好些年,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 料,经久不衰。

还有一次放映《穆桂英大战洪州》时,放 映员边放映边做现场解说,以调起观众的兴 趣和加深对剧情的理解。当放到穆桂英骑上 战马、全身披挂与敌主将打得难解难分、不可 开交时,穆桂英突然弯下了腰,一手捂住了肚 子作痛苦状。这时,只听放映员即兴解说: “观众同志们,大家唔使惊,穆桂英唔系被敌 人打伤,系肚子痛。”这个解说词立即引起大 家哄堂大笑,有的还笑得弯下了腰,说肚皮都 笑痛了。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 开放全面铺开,各种文化元素的发展,特别是 电视机的普及,农村乡民对露天电影慢慢地 失去了兴趣。现在一场露天电影,也只有一 百余人看了,再也达不到以前的几千人和人 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了。如今一般有些经济基 础的人家,在婚姻嫁娶等红白喜事中,或是年 节时都会出钱请一场露天电影来招待乡亲, 只是图个热闹而已,已演变成纯商业操作了, 再也达不到以前的辉煌了。

总而言之,露天电影,给我们这些上世纪 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带来太多的笑声和 快乐,也带来太多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了,这 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经历和体 会不到的情景。在那个文化精神生活相对较 贫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给广大农村的乡民,带 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鼓舞着我们这一 代人,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与干劲;教 育了青少年奋发向上、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操 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露天电影,成为那个时 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最值得回味的往事, 也使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 邹金棠



相关热词搜索:露天 电影


上一篇:狗舌粄
下一篇:揭开紫金建县“面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