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老屋留青史精神励后人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上莞六角楼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六角楼大门 的台阶已是碧草茵茵,而门前石坪上的荒草 也是竞相疯长,大有一决高下之势。若非门 口挂着的牌子,一般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中 共九连地委及粤赣边支队司令部的办公场 所。日前,在东源县上莞镇文化站长罗强财 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位于该镇新南村黄龙 岗的这座六角楼。

“五战五捷”指挥塔

记者走进正厅,除了一个展览柜里摆放 着的一些革命书籍外,最醒目的当属墙壁上 悬挂的展板。原来,1948 年,为扭转九连地 区的斗争形势,刚成立的中共九连地委决定 将九连地区的武装部队统一整编,成立广东 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部队的集结地,就 选择在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上莞镇。当年的 8 月7 日,河西军民3000 余人举着红旗,敲着 锣鼓,在上莞镇参加了粤赣边支队的成立典 礼。其时,粤赣边支队下设4 个主力团和2 个 独立(直属)大队。

支队成立后,司令部就设在这座六角楼, 这里因此成为了九连人民与敌斗争的指挥 塔。钟俊贤、郑群等支队领导人在这里分析 敌情,研究战局,并带领九连人民相继取得了 白马战斗、大湖战斗、鹤塘伏击战、骆湖大坪 狙击战、义合大人岭阵地攻坚战“五战五捷”, 一举扭转了九连地区战局。

1949 年1 月,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后,粤 赣边支队改称为东江第二支队(简称东二 支),当月30 日,1 万余军民齐聚上莞,欢庆东 二支成立。

上莞文化站长罗强财(右一)在六角楼了解旧址保护情况。

曾花50多万维修布展

从1948 年8 月下旬进驻六角楼算起,直 到1949 年5 月龙川县老隆镇解放,东二支司 令部迁往老隆,在此屋办公长达8 个多月。如 今,战士们的身影已在岁月中远去,六角楼也 恢复了宁静。但是,那些英雄人物和荡气回 肠的革命故事仍在当地流传。采访时,83 岁 的老革命陈群林向记者讲述了惨烈的大人岭 攻坚战,希望政府能出资维修,让后人能在这 里聆听红色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据罗强财介绍,前几年,市政府拨款50 万元,对旧址上中下三进正厅的进行了首次 维修;2015 年冬开始,东源县政府拨款3 万 元,对遗址进行图文布展。

寂寞待人识

经过中小流域综合整治,上莞河已经大 变样,宛如一条白色的腰带从黄龙岗下缓缓 流过,已成为全市著名的“水文化”摄影首选 地。如今上莞仙湖茶也已飘香四海,寂寞中 的六角楼也渴望有人识。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是 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著名演讲里的一句话。这 六角楼也如老兵一样,如同寓居的三位老人 一样,在黄龙岗上寂寞而又如此凋零。然不 死的是精神,这些精神也必然会流淌在民族 的血液中,化为永恒。记者也希望六角楼也 能如蓬勃发展的仙湖茶一般,走出深闺,闻名 四方。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速影



相关热词搜索:青史 老屋 后人


上一篇:马灯
下一篇:七十多年前的一幕 彰显妈妈的爱心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