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江西婺源篁岭
在美丽的江西婺源篁岭
听一声蝉鸣留住一夏时光
大概已有大半年的时间没到篁岭了,上一次来篁岭,还是油菜花盛开的早春三月,转眼,已是盛夏季节了。
这次到篁岭前,听到了两个好消息,一是下了杭瑞高速江湾出口后,通向篁岭景区的乡间小道,已经被宽敞的沥青道路所替代;另一个是在篁岭五百米高的山崖上,地理位置最高的篁岭晒秋美宿,又有一排新居建成入住。也许这个,是最让我心动的。
山崖上的古村
说起篁岭的晒秋美宿,其实以前曾住过好多次。那些用先前村里的民居改建而成的美宿,外表看上去跟普通的徽派建筑毫无两样,但进入屋里,却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其内部都是按照五星级的客房标准打造的。
一直说篁岭是一座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大概就是古村内的民居,基本都是临山坡而建,大多数民居坐北朝南,这在婺源的民间,算是最普通的了。
因为山区地形的限制,篁岭古村的民居,多以二层楼建筑为主,通常一楼为客堂,二楼作为居家居住。这是因为地处江南的篁岭,虽在山地上,但还是免不了山区的潮湿。这也就是篁岭晒秋的起源。
因为山地建房可利用的面积小,大部分居民家中是没有庭院的。如果想要晾晒些东西,只能从自家的二楼窗户,或者阳台上用木杆向外挑出一段来,木杆之间的间距约为三十到五十公分,挑出的木杆长度在三米左右。这一排排木杆,只要搁上一只竹制的晒匾,便成为村民晾晒的场所。
每每天气晴朗之时,村民就会把自家的衣被、农作物,从窗户或阳台上推上木杆晾晒。晨起的时候是晾晒,到傍晚夕阳西下之前,家家户户便忙着收纳一天晾晒的东西。这一忙碌的晾晒景观,被当地人称之为“晒秋”。也许,正要是在金色的秋天里晾晒,也算是整个篁岭最有代表性的风景。
篁岭的晒秋美宿
篁岭美宿的前身,便是这些散布于篁岭山坡上的民居。因为生活条件好了,村民都已经搬到生活条件更为方便的山下新村里去居住,留在山坡上的这些民居,经过规划与改造,便成为了今天游人们见到的“晒秋美宿”。
好多游客来到篁岭,会很好奇这些山坡的徽式古建筑,如果时间充裕,能选择一间小住两日,体验一把当地人的生活,甚至亲自体验一下晒秋的过程。虽说以前整个山坡上有八十多间晒秋美宿,但旺季时,也经常一房难求。
以前,篁岭古村的最高观景台是村里一处叫“晒工坊”的地方,它建在古村的山坡高处,独有的三层楼建筑。在晒工坊的楼台上,可以俯瞰整个篁岭古村,以及古村山坡前的层层梯田。
在晒工坊的边上,有一条僻静的小巷“担水巷”,在我二月份来篁岭的时候,担水巷还处在半封闭状态,原因就是这条巷子里,正在改建古村中地理位置最高,视野最开阔的美宿。
篁岭花街
担水巷,让人想起篁岭古村先前的村民,居家生活,必须从古村下面水口林的水池里,挑水上山。当然现今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游客能见到的,就是担水巷两边一批新的美宿,开始开门接客了。
担水巷这一区域的美宿,被篁岭命名为“A区”,新的门牌号码也统一用“A”字来叫的。因为整个A区离古村里最繁忙的“天街”有些距离,所以A区的美宿,也算是古村中最为清静的。跨越A区,便是篁岭五百米高的山头,从山头蔓延至A区美宿的,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以及当年用来命名篁岭这一名字的“篁竹”。
大部分城里人,也许都没有见过“篁竹”到底长什么样的。据最权威的清朝道光年间的《婺源县志·山川》记载:此地古名篁里。篁岭,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篁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
还在古代时,篁岭的山上就有一种叫做“篁竹”的竹子,这是一种长着长方形竹叶的竹子,而人们最常见的竹叶,大多呈“宝剑状”。据说用篁竹编织起来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特别坚固耐用。
A区与山头之间,有一条宽约四五米的山道,抵达这块区域的客人,可以坐电瓶车经过山道直接抵达美宿的门口。为了把这条山道与底下并行的篁岭天街区分开来,山道也就有个好听的名字“篁岭花街”。
也许是承载了篁岭鲜花小镇的内涵,篁岭花街便有了更特殊的意义。花街的护栏,用瓦缸和石栏砌成,瓦缸的口中,是一束束的鲜花,而石栏的顶部,便是用花簇组成的屏风。盛夏的时候,要是从这条花街穿行而过,阵阵花香,能让你倾倒。
夏日的傍晚,山间的气温总是比平原地区来的低。你可以在自己的房间内,喝一杯篁岭的绿茶,赏一回夕阳从对面的石耳山上西下,当然还可以静观古村在夜幕降临前亮灯的盛况。
上一篇:滋滋作响的“北京味道”
下一篇:旧州松林苗族村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