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还乡的叩问 ——雁峰《那岂是乡愁》序
■蒋述卓
拿到雁峰的《那岂是乡愁》一书, 初读总觉得纳闷:他为什么给此书取 这么一个名字?一是与书的内容联系 太直接,二是显得不艺术。再读他写 的后记才知道,他对此书的题目太喜 欢了,以至于叫他12岁的儿子已题写 了“乡愁”二字,这怎么能更改呢?
展读全书,才觉得此书也只有取 这名才合适!
雁峰作为一个外地人,来到河源 抒发所谓“乡愁”,身份上是可疑的,但 从书中的所见所思及其愁绪所发,却 发现作者的思与愁已远超出“乡愁”的 范围,而进入到一种文化的原乡之愁, 体现出一种生命还乡的叩问。从这种 意义上去看,它是乡愁而非一般意义 上的乡愁,所以称其“那岂是乡愁”,不 正好名实相副吗?
在雁峰的笔下,所书写的都是那 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伟人, 或者是出自河源地域而又在中国文化 版图上留下深刻痕迹的名人。其实, 我们对历史上的河源并非完全了解, 有了解也许还不深,而通过雁峰此书, 却让我们知道了河源土地上深厚的文 化底蕴:这里有韩愈从长安到潮州路 经的蓝关,有苏辙在龙川所筑的与杭 州西湖齐名的苏堤,有王阳明曾在那 书写过著名的《告谕巢贼书》的仙岩, 而因此留下了和平县与阳明镇的文化 标记,还有抗元名臣文天祥率兵驻扎 过的紫金南岭,等等;而出身于河源之 地的名人如宋代的古成之、邝愈平,明 代的李焘,清代的颜希深家族、邓缵先 以及近代的徐傅霖,当代的萧殷等等; 作者都去拜访过他们的故居或与他们 有联系的山水之地,在那里踏访相关 的文化遗迹,也深深地挖掘与他们相 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意义。
作者选择这些名人胜地来写,自 然是有它的文化指向的,那便是刻画 他们的文化人格、文化个性,以及他们 如何成为文化高峰的文化渊源。这些 文化名人中,有的是遭贬谪的“罪臣”, 如韩愈、刘禹锡、苏轼、苏辙等;有的则 是勤王护国、爱民如子的忠贞名仕,如 文天祥、颜希深等,而他们所共有的一 个名字则是具有忧患意识而为天下计 的“儒士”,即今天所说的真正意义上 的“知识分子”,作者正是带着对他们 的敬仰才去拜谒和书写他们的。“从某 种意义上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于一 个民族而言,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 分,不是依附于什么阶级的成员,而是 整个民族的智慧,整个民族的良心,整 个民族文化的自觉创造者,整个民族 历史的首席推动者。”作者这样的文化 认识体现出了一位作家的文化自觉, 他将这种文化自觉贯穿于写作之中, 便有了对地理的文化考察,有了对与 名人相联系的山水风景的文化思考。
作者走访河源的城镇与山水,自 然并不仅仅是看风景,而是为了寻找 山水的灵魂和城镇的精神。作者说: “历史的灵魂是人,一座城市,一个风 景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失去相 应的名人作支撑,那么它的真正魅力 也将无从体现。”西湖因为有了岳飞、 于谦两位忠贞耿介之士,有了白居易、 苏轼、苏小小、秋瑾等文化名人,河源 的梧桐山因为有了谋国老臣邝愈平, 而更能令人难以忘怀。作者此书多是 写人,写景只是他的陪衬,让景服从他 的情感流向,表达他对文化英雄的敬 仰,表达他对今人不知珍惜文化传统 的遗憾和叹息。每篇之末,作者都免 不了要站出来感伤一番,发出文化原 乡难以排遣的愁绪,从中也可触摸到 作者的热血和生命,让他笔下的“乡 愁”升华为一种文化的思考。这恰好 传承了古人开创的发思古之幽情的文 学传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唐人崔颢登黄鹤楼的感喟穿 透千古,成为文人心中不可忘却的文 化印记。雁峰所作也正是这种文学传 统的弘扬。
当然,雁峰在这种书写中更多地 在于去探寻文化名人的生命印迹,如 韩愈过蓝关时的生命拷问和生命抗 争,当“雪拥蓝关马不前”之时,他看到 了自己生命的未来,或许会将那把老 骨头丢在瘴江边了吧?但就这样,他 仍要珍惜这衰朽之年,绝不放弃。所 以他到了潮州之后为当地民众办了诸 多好事,连潮州山水也因他而改名。 如当代文豪萧殷,作者也着眼于写他 的“生命歌吟”,写他在年轻时以笔为 枪,一腔热血救国救民,后又投身延 安,献身革命。解放后,当官场人格与 文化人格发生冲突时,他毅然返回岭 南,为创办文学刊物《作品》、培养文学 人才不遗余力,直至油尽灯枯,闭上那 双明亮而略显忧郁的眼睛。这便是这 些文化名人的生命行板、生命赞歌。 正是这些生命的叩问,增加了此书的 文化份量与内涵,也增加了它的艺术 感染力和审美的魅力。
(蒋述卓,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 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 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