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之名阅读一座城
■邹艺宗
古邑佗城,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南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统一特别是岭南历史文化发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佗城是南越王赵佗的发迹之地,也是岭南地区建制最早的一个县,1941年,为纪念龙川县首任县令赵佗,改名为佗城。
行走在古邑佗城,荟萃古迹让人目不暇接,随手皆可触碰到这里曾经强烈跳动的历史脉搏。细细品读,犹如一本翻开的千年史书。秦时古城墙,当年赵佗手筑土墙已被吹散在时光中,明清时期在原地基上换上厚重的青砖,古朴斑驳,坚固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子民;佗城中山街中的南越王庙,古色古香、庄严肃穆,越王庙始建于北宋年间,现为四合院结构,周边街道的商铺、民居几经变迁,城中格局早已旧貌换新颜,而南越王庙依旧如故,香火缭绕,庙门的横匾“南越王庙”四个楷体大字越发清辉,庙堂正中端坐着赵佗铜像,双手分置膝上,祥和庄严,炯炯有神的双目,凝神前望……
佗城因南越王赵佗而得名,更因南越王赵佗而闻名。赵佗在这个城市烙下的印记,使龙川佗城的发展流淌着赵佗血液,而佗城的子民也将带着赵佗文化的特质,闯荡五湖四海、神州大地。
行走、发掘,历史所呈现出的总是厚重的人文气息。
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符号。在佗城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岭南古井——越王井,在此之前,近江而居的岭南人瓢江水而饮,井的出现让岭南人的饮水有了更为文雅的方式。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赵佗从中原地区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越王井是慷慨的,泉水汩汩日夜不停歇;越王井是淡泊的,物是人非的沧桑中养育一方子民;越王井是兼容并蓄的,冬则温夏则凉……从越王井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仿佛就是南越王赵佗的化身,千年风雨,朝代更替,城市变迁,越王井始终完好如初,古邑人民如同敬重赵佗一般爱护这口井。越王井是赵佗文化的缩影,是赵佗文化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兼容并蓄的直观表达。
姓氏宗祠文化。历史文化名城佗城还有个身份——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华姓氏第一村”,这也得益于赵佗。据史料记载,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期间,为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统治,从关中迁一批犯人与土族杂居,从中原迁万余名少女与士卒结婚,这才有了姓氏之最的来由。在中国农村,一个村庄普遍是一两个姓氏的居多,而佗城的村庄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姓氏。以往,一个围龙屋里往往住着十几个姓氏的人家,他们同一个门进出,在赵佗的教化影响下,他们和睦相处、包容互助。姓氏宗祠文化是南越王赵佗在佗城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佗城乃至岭南地区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和辑百越。据记载,秦朝时期,中原地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发展阶段,而岭南地区仍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可想而知,赵佗进入岭南,是中原文明与岭南地区的碰撞,势必摩擦出历史的火花,为巩固统治及缓和外地中原人与当地越人的矛盾,赵佗采取灵活、创新的政策,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遵守从越人习俗、鼓励与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有道是:天下大势,顺之则昌,逆之者亡。在两千多年前的等级森严、弱肉强食时代,赵佗正是以和辑百越的创新、仁爱举措,成功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发展。唯有创新是不竭源泉,在今天,顺应时代潮流而求发展仍是我们必须考量的问题。
历史长河纷繁,逝者如斯夫,沧海足以变为桑田,曾有多少英雄豪杰如过往云烟,淹没在尘封的往事里。赵佗作为龙川的第一任县令,虽然在龙川城只有短短的六个春秋,但是这片土地的人民铭记赵佗,传颂着他的事迹,传承、弘扬着他的精神,永远践行着他开拓进取的路线。
上一篇:苏莉散文集《万物的样子》
下一篇:慢半拍再哭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