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江西商会积极推动两地交流协作
凝聚赣商力量 共谋发展之路
河源江西商会积极推动两地交流协作
“带着梦想雄心,打拼在客家古邑,共同的称谓走到了一起,老表呀老表有情有义。”翻开河源江西商会7周年特刊,这首会歌《我们永远在一起》映入眼帘,短短的几句歌词表达了江西儿女敢闯敢拼、团结友爱的精神。作为我市第一家省级商会,成立8年来,河源江西商会一直以“服务会员、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宗旨,凝聚赣商力量,共谋发展。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主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两地交流协作;富而思源,反哺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扎根河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天下当老板”。改革开放以来,大批赣籍创业者奔赴广东发展,截至2017年底,在粤赣籍人口已经超过500万,创办各类企业达5万家。而作为江西入粤的第一站,河源与江西同属客家地域,历史同宗、文化同源、山水相连、人缘相亲,长期以来,两地党政、企业、民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密切。据河源江西商会统计,目前,在河源的江西籍人士已超过10万,赣商在河源兴办大小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多家,涉及房地产、电子、医药、装修、建材、餐饮、金融等10多个行业,年产值总额近百亿元,年贡献税收近10亿元,为河源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
河源江西商会一直以关心贫困儿童为己任。
据河源江西商会执行秘书长、河源市赣商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小勇介绍,江西籍企业最初落户河源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都是从深圳转移到河源的创业者,其中不少企业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了行业领航者,比如河源中光电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恒天泰建设集团、河源兴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据统计,目前,河源市面上超过60%的大米就来自江西,而江西籍企业在河源家装行业更是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富而思源,彰显赣商社会责任
冯小勇说:“在河源这片热土上,赣商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同饮一江水,原是一家人,往来友好,相处得非常融洽。”富而思源,反哺社会,河源江西商会也因此将公益慈善事业作为商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贯彻执行。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今,该商会会员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资捐物累计已逾600万元。
2012年9月,河源江西商会“希望工程班”在紫金中学、河源东埔中学开班,商会共向两所中学90名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高中三年每年3000元的学杂费,以及部分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连续三年,商会会员共为“希望工程班”学生捐助超过100万元,90名学生均顺利完成学业。
在每一年的广东扶贫济困日、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等重大节庆,以及严寒酷暑之时,江西商会都会组织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开展公益活动,例如夏日送清凉、冬季送温暖,资助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慰问贫困村民、特困老党员、一线劳动者等。
在捐资助学、捐助基建、慰问孤寡的同时,江西商会更不忘帮扶在河源的困难老乡。江西人素来注重团结协作、“以众帮众”,只要是在河源的老乡遇到困难,江西商会知悉后,都会给予援助。2012年,在河源工作的江西老乡杨青山罹患尿毒症,亟需救助,商会获悉情况后立即组织募捐,共为其筹集11.5万元善款。
搭建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成立于2010年9月的河源江西商会,是江西籍企业与粤赣两地政府沟通、内外交流、开拓市场、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从初始的几十家会员企业到如今的136家,江西商会已成为河源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民间社会组织,曾获得“广东省优秀商会示范点”“省商会(协会)劳动争议与调解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河源江西商会坚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搭建政企沟通平台。2013年10月,商会设立了“河源市外来务工人员互助中心”项目,该项目被选入河源市第二批创新管理项目。互助中心的成立为广大在河源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法律咨询、扶贫济困等方面的支持。
依托“广东省商会(协会)劳动争议与调解示范单位”这一平台,江西商会先后为许多会员企业协调解决了诸如合同纠纷、商铺租赁、产品质量、工程欠款、土地征用、资金返还、债权追索等矛盾、纠纷,维护了会员的合法权益及社会和谐稳定。
在促进两地经济合作中,江西商会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带领会员企业协助河源党委政府开展项目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配合两地党委政府和部门召开各种项目招商和投资考察、恳谈活动等。
本报记者 杨容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