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土耳其 为生命而战 我市赴土耳其震灾区救援队员平安归来
2月6日,土耳其先后发生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2日,河源蓝天救援队队员阳平、董泽波,江东新区蓝天救援队队员利立然、袁加波、梁智声、刘剑,先后抵达土耳其当地震灾区救援。在跨国救援任务后,江东新区蓝天救援队4名队员、河源蓝天救援队2名队员分别于2月18日、2月19日平安归来。归来后,本报记者对其中的救援队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深入土耳其震灾区救援的感人故事。
江东新区蓝天救援队在土耳其救援一线(受访者供图)
江东新区蓝天救援队驰援队员返回后,我市热心人士前往迎接。本报记者 吴奕镇 摄
河源蓝天救援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18日,董泽波和阳平从伊斯坦布尔当地时间21时50分起飞,于北京时间12时30分飞抵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土耳其驻广州总领事库特鲁·阿义坎先生与队员家属、当地市民、爱心人士热情地迎接参与本次跨国救援的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们,并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仪式。
约3小时后,2名队员乘车回到了河源蓝天救援队队部。河源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早早地就为本次欢迎仪式做好准备,队员的家属们激动地盼望着2名队员归来。河源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列好队,在2名救援勇士回到队部后有序地打响礼炮。家属们手捧鲜花,为董泽波和阳平献上最真挚的问候。
“到了地震现场,心情感到非常沉重。”阳平说道。据了解,河源蓝天救援队的2名队员于12日抵达卡赫拉曼马拉什省机场后,当天晚上来不及休息便立即奔赴当地救援集结地,在土耳其地震最严重的地方卡赫拉曼马拉什进行为期5天的跨国救援。
阳平回忆道,在土耳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还有时差、气温等问题。当地气温很低,室内温度达到零下10几摄氏度,出发时携带的保暖衣物不足,在睡袋里睡觉也感觉不到温度。“在那边没有热水喝,没有热饭吃,更没有办法洗澡。”阳平表示,虽然在土耳其因当地等客观因素救援环境比较复杂,但他与董泽波发扬退伍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
“有一次救援地点在一栋楼房的地下室,遇难者被压在两条梁下面。当时刚好有20多公分的位置,我们用手爬进去,爬到梁下面用凿子一点一点把遗体刨出来。”董泽波告诉记者,队员们在救援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救援结束后看到这个位置才感到后怕。据了解,阳平、董泽波在本次跨国救援行动中,共在废墟中参与救出多名幸存者。
“一开始去到时,当地老百姓对中国人有一些看法。后来经过几天的救援,当地居民看到中国蓝天救援队会主动拿出红茶来招待队员们,并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在中国蓝天救援队准备撤离时,当地居民还非常舍不得队员们离开。”董泽波认为,这就是中国的大国风范,无论当地居民理解与否,中国蓝天救援队都会用行动证明自己、让当地群众从心底里认可自己。董泽波表示,这也是蓝天救援队为中土友谊作出的小小贡献。
欢迎仪式现场,“董嫂”杨红激动地拥抱着董泽波,忍不住潸然泪下。“之前听闻他要去土耳其震灾区救援,内心千百个不愿意。但同时我也理解他,支持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作为蓝天人,我们同在蓝天下,携手为公益,我只希望他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早日平安回家。”董泽波抱着妻子杨红,为她拭去眼泪,温柔地说道:“勇敢一点,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勇敢一点。”
江东新区蓝天救援队:生命至上,救援不分国界
时间回到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13日8时,身体还没来得及适应当地的时差、温差,江东新区蓝天救援队的4名队员在土耳其东部的马拉蒂亚当地领队的带领下,前往一处五六百平方米的塌方楼层进行搜索作业。利立然回忆,在接到任务后,救援队员们丝毫不敢松懈,佩戴好装备后,对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坍塌废墟进行地毯式搜索。
“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领队告诉我们有一个住在五楼的老人家失联了,家人一直找不到,可能被埋在废墟里。”利立然说,得知情况后,队内的所有队员不敢怠慢,立即展开联合救援,液压钳、大锤子轮番上阵,硬是把一个近15公分厚的房间楼面变成一个天坑。遗憾的是,他们仍然没能找到这位老人。
虽然如此,但队员们仍然不放弃,哪怕有一丝希望。在重新划定搜索范围更改搜救计划后,队员们与前来协助的当地警察、军人一起继续搜救,几个小时的连续作战后,仍然未果。第二天中午,利立然几人得知老人已在倒塌前跟随小孩及时撤出地震现场,这时他们才感觉松了口气。
20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利立然的脑海中还不断浮现出在震灾区救援时候的多个场景。回忆这次的跨国救援,利立然告诉记者,当地震灾区天气寒冷再加上语言不通,确实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困难,特别是现场还出现过几次余震,救援环境很恶劣。让他特别感动的是,尽管如此,大家都克服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救援任务。
回到河源后,利立然的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早在出发赴土耳其救援前,家人们十分担忧他们的安全,儿子安全回到河源,作为父母的他们也以此为荣。利立然还告诉记者,此次救援也让队员们积累到了救援经验,接下来将把此次救援的经验总结起来,分享给其他队友,提高队伍的整体救援能力。
临“震”不慌,保护好自己
地震的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掌握正确、科学的避险与急救方法,才能尽量将损失和伤害降至最低。地震发生时、发生后,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地震局相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介绍,当发生地震时,找就近的地方躲避。室内避震应该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地震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护自己,身体应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将头埋于遮挡物下面。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地震时,尽量不要躲在车内,更不要开车,防止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最好靠着车辆坐下。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可以做细微的挪动,避开身体上方容易引起的砸伤。如果不幸被埋压在废墟下,要保护自己身体的重要部位,尽可能加固周边的空间,给自己增加生存几率。另外,一定不要慌张,要想办法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本报记者 吴奕镇 见习记者 吴心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