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2024年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培训走进和平县 科技赋能创品牌 产业发展开新篇

“张博士讲的关于打响茶叶品牌的内容,真是讲到了我们茶农的心坎上。”昨日,参加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培训(和平专场)的和平翠山竹海茶场场主吴世平如是说。吴世平的茶场地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紧邻翠山竹海景区,今年国庆期间茶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吴世平说,听了培训讲座,自己受益匪浅,对接下来做好茶叶包装文章,讲好“茶”“竹”互融故事更有信心了。

此次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培训(和平专场)是2024年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培训之一,由河源市科技局指导,河源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主办,农工党河源市基层委员会、和平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河源晚报社协办,旨在落实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邀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东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张秒高博士为当地茶农进行培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张秒高博士(右二)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老师高山现场指导茶农。

张秒高博士为茶农授课。

和平茶香遍九连

“茶叶为什么这么香?水果为什么这么甜?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张秒高在培训中表示,就国家政策层面来说,“十四五”规划为茶产业的发展提出四大关键词:标准化,即强化行业标准建设、规范行业市场行为;精细化,即提高产业链环节精度,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智能化,即推进高新技术和产业链的应用结合,促进产业提质降本增效;多元化,即积极促进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推进有附加值的品牌化运作模式。

地处九连山的和平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从平浰之地的浰源茶始发,和平茶叶有十多个品种,以绿茶为主,主要品牌有河明亮绿茶、东水增坑马增茶、浰源九连山蚬子塘绿茶、浰源九连山昶南峰阳明茶、青州金稳绿茶、大坝五花嶂绿茶、热水低湖绿茶等。茶叶是和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并列入和平县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和六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目前,全县茶树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量1400吨,初步形成以青州镇、热水镇、浰源镇、东水镇为核心的具有和平特色的茶产业布局。

摸准口味改进工艺

对于一些种植多年的老茶园,张秒高认为,要加强茶园管理,老茶园种植多年,需要施肥、翻土,如同一个人很长时间嘴巴都张不开,如何能吃东西,这些老茶园也要通过施肥、翻土来增加营养。

以青州星兴村为例,和平县金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平县牛角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平县井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村种植茶叶,这其中和平县井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06年开始种植茶叶,目前种植茶叶面积超过100亩。3家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对张秒高博士关于老茶园的内容深有感触,均表示受益颇多。参加培训的古寨镇梅华村党支部书记凌飞建则表示,村里有一个1973年建的老茶场,村民也有种植茶叶的习惯,接下来要把知识传授给村民,搞好老茶园的管理。

培训现场。

茶农等认真聆听专家授课。

据了解,近年来,和平茶叶斩获多项殊荣,青州镇被评为“广东十大茶乡”,浰源镇李田村、青州镇星和村被认定为2020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东水镇增坑畲族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张秒高认为,要做市场接受、引领市场的细分茶品;有高效率、稳定的出品;采用适用的技术、选择适合的市场和渠道。她认为,包括和平县在内,整个河源茶正逐步向外传播,然而客家炒绿如何走出去,是一篇大文章。客家炒绿浓、醇、香,有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故要瞄准客户群体,这其中制茶工艺需要不断改变改进,让客家炒绿更适合现代消费群众的口味。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和平县提出,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精髓,做好做活“茶”文章,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对此,张秒高认为,茶叶要出彩,除了品质至关重要外,还要用“茶叶包装”来说服消费者,如一些茶叶包装明确提出“三高”即“高品质、高标准、高安全”,围绕“三高”给自家品牌茶叶做起了茶叶“产品档案”,包括香型、产地、口感、茶条、茶汤等,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和平茶叶好,但也需要口口相传,建议和平县学习外地的经验,挖掘客家炒绿的内涵和特点,讲好客家炒绿故事。

这一建议引起了不少茶农的共鸣。上陵镇桃园村五指山茶场茶农叶小平坦言,都说山好水好茶好,但具体如何好,有哪些标准,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传播链。目前,和平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正通过实施茶农培训工程、培育壮大茶叶农业龙头企业、打造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等举措,不断提升茶叶产量、品质和效益,夯实茶产业基础,推动茶产业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茶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张涛 张智然

 






上一篇:“老茶树是稀缺资源,要好好利用” ——专家为老茶场发展出谋献策
下一篇:2024年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培训走进紫金县 以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