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时光

母亲从家里搬来了她那台朝思暮想年轻时吃饭的行当———老式蝴蝶牌缝纫机。当然,这少不了家长的帮忙。

尽管它和我新家的装潢风格格格不入,但是都得顺着母亲大人的意愿,所以任由她把它摆在了家里最宽敞最显眼的地方。

缝纫机已经有一定的年份,脱落的油漆和斑斑的锈迹,似乎诉说着沉淀在它身上的悠悠时光。机身被一层深咖色木纹装饰,或薄或厚已经上了包浆的面板,略微泛黄。机箱底部的开关可以很好地控制机头的折叠,不用的时候可以很好地把机头收纳起来。此外灵巧的木匠还给它增加了拓展面板和两个小木盒抽屉收纳针头线脑,四个支撑铁架脚加了小圆轮,方便移动。手扶转轮的同时踏动脚板,针头便在布匹上轧出了均匀细致的走线。

从我记事起,它就已经存在我的记忆中了。儿时我看到的是母亲每天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身影。扦裤脚时她或将裤子平整叠齐,皮尺测量,白色石笔画线,大剪刀剪裁,手脚配合使用缝纫机,瞬间裤子的长度便再合适不过,穿的人满心欢喜而归。又或先在牛皮纸上画出衣服的纸样,然后把牛皮纸上的样子裁剪下来,再把纸样放在布上用粉笔勾描下来,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布剪裁好,最后所有的布片按结构顺序用缝纫机接合缝好,锁好暗边,剪去多余的线头,于是一块布料就变成了一件合身的衬衣或裤子。小时候母亲做衣服时我都很好奇,站在边上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熟练丝滑的动作,认真专注,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我一直认为是她给布料施加了魔法才会变成漂亮合体的衣裳。

母亲的缝纫技艺师承父亲,缝纫机据说是爷爷当时花了血本买的,奈何父亲没有把技艺精研和传承下去,所以母亲也只是习得一些皮毛,娴熟的缝纫技巧是后来自己慢慢练习摸索和总结出来的。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般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最盼望的新衣裳,当然这是买的成品衣。平时里都是老大的一套衣服会一直地往下传,不管是男孩女孩,直到这一套衣服破得不能穿为止。于是乎因了母亲的手艺,平日我和妹妹也能穿到母亲利用布头裁剪缝制的衬衣裤子和花裙子,妹妹也不需要穿我穿过的衣服,这自然引得同学和玩伴一阵艳羡。也因了母亲的手巧,周围邻居家的衣服制作或者缝缝补补的也常拿到我家来,帮了邻居不少忙。但往往修改和缝补比做新的要难,它更考究手上的功夫和技巧,就是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母亲的缝纫技巧才更加炉火纯青。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成品衣慢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终究,属于缝纫机的一个时代过去了,我再也找不到从母亲手中接过还带着母亲手里余温的新衣那种怦然心动和欢欣雀跃的感觉,留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念想。

工作多年,几次曾和母亲提出给她置换一台新缝纫机。母亲摆了摆手说:“罢了罢了,现在用处也不大了,大家都买衣服穿了,只能给你们做些小修小补,人老了,眼也花了。”

其实,只有我知道,她有多爱这台缝纫机。针断了无数,皮带松了紧,紧了松,没有大修过,直到今天,只需机头加点润滑油,它就依然工作如常,质量没得说。甚至几次搬家,母亲硬是一直将它带着颠簸,也没有损坏任何零星半点。可以说,它不仅见证了父母年轻时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我家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只可惜,我未能好好接过母亲手中的棒。

至此,我终于理解,在母亲老眼昏花的年纪为何还要执意将它带在身边。其实她丢不掉的何止是缝纫机呢?曾经的一针一线,母亲把平淡的生活缝进漂亮的衣裳里,把美好的憧憬裁进零碎的布头里,更是把她对我们的爱装进了平凡的岁月里。

时光愈走愈远,但是走近缝纫机,便闻到木香在岁月里发酵的味道,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旧时光。

原来,它从未走远。

作者:具惠华






上一篇:山茶,霜降,与秋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