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希望“浮”出未来 全省唯一农业中试平台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
近日,灯塔盆地农高区的广东省马铃薯南繁育种基地产出了全省首批自主培育的马铃薯种苗,预计结出超过800万粒微型薯,将有效解决广东马铃薯种薯“北薯南调”难题。这也引起了一些非洲客户的关注。广东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锋年表示,最近有一些非洲客户到基地参观,微型薯有望依托“一带一路”,销往非洲市场。
近年来,灯塔盆地农高区加快集聚科创资源,培育涉农创新主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努力打造岭南农业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策源地”。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位于灯塔盆地农高区的广东省生物农业中试平台以其独特定位与强大功能,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引擎。作为全省唯一的农业中试平台,同时也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唯一的中试平台,它正全力推动涉农科研成果加速熟化、放大、转化落地,是农高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技术人员在培育马铃薯幼苗。
薯种南繁终结“北种依赖”
南方马铃薯种薯繁育中试项目无疑是中试平台的一大亮点,也是灯塔盆地农高区深入落实“粤强种芯”工程的生动实践。此前,广东利用冬闲田开展马铃薯种植的面积已超80万亩,但种子全部从北方调运,存在对南方气候适应性不强、北方病虫害向南传播、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为打破这一困局,项目团队积极引进省农科院筛选的强适应性马铃薯品种,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完成了中试研究,还产出了全省首批自主培育的种苗,让全省人民吃上广东自己的马铃薯。
记者在广东省马铃薯南繁育种基地的组培实验室里看到,经过组培苗扩繁转接,一株株绿色幼苗在透亮的玻璃瓶里茁壮成长、生机勃勃。这些幼苗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的“初始形态”。张锋年说,实验室去年8月开始培育第一批组培苗,从一开始的几十瓶苗到去年年底已繁育了近200万株苗,今年计划生产超过600万株苗。
在基地气雾栽培棚里,一排排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马铃薯种苗映入眼帘,它们悬空而长,根系发达如“瀑布”般垂落,上面挂着一粒粒微型薯,格外喜人。微型薯,也就是马铃薯种薯的种子。目前,广东省马铃薯南繁育种基地已培育出“粤紫1号”“粤红2号”“粤薯1号”及大西洋等品种的马铃薯微型薯。今年,该基地将在东源县柳城镇进行大面积扩繁结出原种,逐步解决种薯“北薯南调”这一限制广东冬种马铃薯发展的关键难题。
机制革新驱动中试发展
广东省生物农业中试平台依托“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下称“灯塔实验室”)建设。灯塔实验室自启动建设以来,便开启了高速发展之路,目前,已建成科研场地3.4万平方米,汇聚高水平科研队伍303人,具备了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本资质,成为农业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据悉,平台创新采用“一室N基地”模式,依托灯塔实验室,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中试基地(浮萍饲料蛋白生产与应用基地、南方马铃薯繁育基地、零亚硝酸盐发酵菜中试基地、肉牛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动物益生菌生产应用基地等)。
浮萍研发破解“豆粕困局”
而浮萍饲料蛋白产业化应用中试项目同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饲料蛋白高度依赖进口豆粕的问题亟待解决。浮萍,凭借自身的突出特点,成为替代豆粕饲料的最佳选择之一。它生长速度极快,短短24-48小时生物量就能翻倍;蛋白含量颇高,接近豆粕蛋白含量;而且不占耕地,可利用设施进行立体化培养,极大地节省了土地资源。自项目开展以来,平台已引进收集浮萍品种20多种,并获取了丰富的实验数据。目前,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产业化中试验证,探索浮萍饲料蛋白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路径,力求早日实现产业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接下来,灯塔盆地农高区将加快生物农业中试平台建设,依托灯塔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在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浮萍饲料蛋白产业化应用等中试项目的熟化转化,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欧阳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鱼灯夜游、低空飞行、“非遗”体验……今年五一假期,河源市文旅市场火力全开,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打造特色多元消费场景,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勾勒出一幅人气旺、市面暖、活力足的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