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和平一92岁老人如今虽坐轮椅上每天仍坚持启口唱粤剧

   核心提示:
    解放前,粤剧在林寨盛极一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日前,和平县提出要抓住林寨兴井古民居成为第23届“世客会”参观项目的机遇,深挖古民居的文献资料,加大古民居文化宣传、推介力度,将古民居打造成和平县的一个旅游品牌。为此,本报记者深入林寨,采访了粤剧在林寨兴盛历史。

   粤剧流入和平

    粤剧能流入和平林寨,当时的民间医生陈访邹要记头功。据陈访邹后人讲,陈访邹子承父业,经营着一家药材铺子,时常坐船到广州、惠州等地采购药材。当时,粤剧在广州很盛行,陈访邹也喜欢看。1929年,在他的牵头撮合下,林寨的米行、油行、肉行、菜行、杂货行、布匹行、贩牛行等头面人物凑钱请广州粤剧团在华光大帝庙会期间来林寨演出。看惯了脸谱戏的村民对这种“新戏”连连叫好,一演就是一个星期,附近的龙川县、连平县群众闻讯也纷纷赶到林寨来看。就这样,粤剧在林寨盛行起来。
    陈访邹后人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当时的演出海报。记者看到,这份海报是在演粤剧《恨不相逢未嫁时》宣传用的,时间是1932年,由广州粤剧团的薛觉先、李翠芳、叶弗弱等人演出。 
    
    演出盛况空前
    “适性何须演桃园,到此歌舞台边,静听弦歌妙响,细品声色芳容,悦目赏心,总胜飞觞醉月。 怡情母事游金谷,看那笙箫场里,男装义士忠臣,女扮淑媛烈妇,视今鉴古,实超问柳寻花。”这是至今仍在林寨流传的广州镜群英戏班演戏时的戏台联。
    说起当年林寨粤剧的盛况,下正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还记得。当地老人说,演粤剧一般是在庙会期间的晚上九点钟开始的夜戏时,至十二点戏散,遇风雨不停演,观者因不须花钱,故万民涌动,观戏者众。戏台扎在河坝,长四丈七尺,深二丈九尺余,戏台顶用东莞产的葵叶扎成上盖,另有私人建好的看台,高约一丈六尺,可坐二十人左右。从林寨  利江大桥下摆至戏台脚下,挤满坐着的、,站立的观众,河坝上无一空隙,真是万头躜攒动,人山人海,以能看得见为快。
    一些老人回忆说,常有胜寿年戏班、祝丰年戏班、镜群英戏班、通天彩班、四海文明班、珠江艳彩班等前来演出,名旦有亚黎、相思欢、白翠兰、吕兰芳、黄丽珍,男角有凤亭超、白燕仔、张伟昆、黄楚魂、新少伶、卢西全等。这些演员大多数在出场演戏时,必换上绣满金线的戏服,桌布座坐垫、门帘帐幔等有他们的专门用品。每次演出均十分卖力,博得全场掌声。在演出女旦落难乞讨时,多人将钱物抛至台上,甚至多人拿着原封未动的十元大洋掷去奖赏。
   
      群众自发组织戏班    期待重生
  这种鲜活的地区戏剧,在林寨古街窄巷流淌着,给古镇添了几二分热闹,增了三几分雅致。当地村民们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嗓子痒起来”的他们就选取各自喜爱的角色登台演唱。农闲时节,群众自发组织戏班演出,戏风日渐盛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寨各乡村自己排演了多幕大型粤剧,较为出名的有石正张胜福、张宜枕主演的《花云带箭》,兴井陈炳旺、陈国旗主演的《三国演义》和石正陈弄玉、陈蚕英主演的《一口女唇枪》。文化大革命后,下正村排练了由陈推许、陈平波导演的粤剧名本《搜书院》,陈丽惠、陈蚕英、汪兆佑、陈海平等登台献艺。以后,随着东江河水位的下降,林寨水陆交通优势的丧失,粤剧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粤剧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对老一辈人影响颇大,就是现在下正村、兴井村还有很多老人喜欢听粤剧,还有些老人还会唱上一两句粤段剧。当时林寨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粤剧?当地一些老人分析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林寨水路交通发达,南来北往的人多,可到达惠州、广州、东莞等地,林寨经常跑出去的人多,见的世面广,文化素质也较高。二是粤剧本身的魅力力所在。粤剧词曲动听、优美,可发思古幽情,悲故国山河,叹人生多艰。
 
  “师爷”陈海平:一生有粤剧,人生不寂寞
    在林寨敬老院里,记者见到了曾在《搜书院》中扮演师爷的陈海平。站在记者面前的陈海平老人,带着高倍老花镜,一身的斯文气息。虽然已是古稀之年,然而老人精神很好。
    陈海平老人10岁时就踏上舞台,12岁有了“戏瘾”,从此一发不可收。他戏路宽广,表情生动,唱腔优美,一生演过的角色在20个以上。正所谓“须挂红黑白,边式武小丑”,除了旦角他不太喜欢外,可以说各种角色他都游刃有余。不独对自己行当的生戏具有相当造诣,丑生、须生,甚至花脸戏,演来也得心应手。说着,陈老即兴给记者来了一段《帝女花》:,“落花满天闭月光……借一杯奉献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虽然音色不太好外,但唱词仍然一字不差。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唱戏并没有给老人带来什么,甚至连老婆也没有娶上,但老人对粤剧仍然情有独钟执迷不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文艺团解散后,老人在圩镇上支了鞋摊,专门以补鞋子为生。从去年开始,老人70岁被安置进了敬老院,生活上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如今生活无忧的老人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想重新出山,出演粤剧。“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保守老旧,我现在要坚持做我自己认为最好的……我还要唱。”陈海平老人有着孩子气的坚持。从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一个民间老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守以及那份强烈的责任感。
 
    陈推许:我学粤剧比红线女还要早
    在林寨镇石井村,记者见到了《搜书院》的导演,今年已是92岁高龄的陈推许老人。他说,算起来,他比粤剧名伶红线女还年长10岁,学戏比红线女要早得多。
    陈老自小喜欢粤韵,常常跟那班戏迷们混浑在一起。由于面容端庄,相似剧社里扮演的旦角,他成功地塑造了白娘子、杨贵妃、祝英台、窦娥等剧中人物形象。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陈推许与陈佐民等热血人士,在林寨俐  江河举办了战时龙舟赛,由粤剧社表演新编粤剧《热血忠魂》、以模拟火烧日本战船的形式进行宣传抗日,在当时引起轰动。1949年前后,陈推许与陈平波编导了《白毛女》、《放下你的鞭子)、《杀子报》、《赤叶河》等新编粤戏,慰问过南下大军,配合土改运动,在当地各乡村频频演出。
    在将近80年的民间艺术生涯中,他扮演和编导了数十部粤剧,如今,靠轮椅走路的他每天仍坚持启口唱粤韵,以乡音、乡情滋润着父老乡亲。这位脚踏梨园半个多世纪的粤剧老人,如此年纪还依然心系粤剧发展,虽然摆在他面前的仍是一条看不到前方的路,而他依然还会“勇往直前”。
    对于林寨而言,街道大或小不重要,然而在它身上留下的岭南文化、粤剧情怀,有着那是一段无法估量的厚度。如今,要挖掘兴井村古村落文化的消息在林寨传开,陈推许老人心中也多了一份期盼,期盼粤剧在林寨重生。

    本报记者 张涛  罗军文/图 
    特约记者 陈仰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


上一篇:三位大学生创业先进代表作事迹报告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下一篇:我市今起使用粤Ⅲ汽油 每升比国Ⅱ高出0.15元-0.19元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