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在老城区太平街1号一砖瓦楼
核心提示
或许是巧合,源城区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老城区太平街1号。今天,太平街1号已被一栋现代高楼所代替,我们已经无法想像当年那栋骑楼风格的两层砖瓦楼内的布局,只有幸存的一段残垣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世纪前这里所演绎的革命故事。
培育革命种子
据已经耄耋高龄的边纵老战士张一中介绍,上世纪30年代,太平街完成了第一次改造,街面得到拓宽,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其时,东江航运发达,为粤东北地区货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太平街紧邻东江码头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商人前往经商,成为河源境内的一个商品集散地。1938年广州沦陷后,大批国民向后方转移,当时河源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了众多逃生国民的首选之地,太平街因此而人气大旺。就在大批商人和难民进入太平街时,一些肩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热血青年也开始将目光移向太平街,在商业繁华的背后,一股更为伟大的力量正在太平街悄悄汇聚。
1938年10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队)东江区队一行60余人在队长谭家驱,副队长林耀族、刘汝琛的带领下从广州悄悄出发,辗转到达河源。“抗先队”是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的抗日群众团体,抵达河源后,一部分队员由队长谭家驱带领前往惠阳、博罗,另一部分则由副队长林耀族带领留在河源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9年1月的一个晚上,“抗先队”悄悄住进了太平街1号,他们成为了太平街1号内负有特殊使命的第一批客人,开始培育我党在城区的第一颗火种。同月下旬,“抗先队”正式在太平街1号挂出招牌:第四战区动员会战时工作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河源办事处。
在太平街1号,“抗先队”以举办东江青联训练班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其时,他们除在太平街举办了8期训练班外,还分赴黄村、船塘、古竹、锡场等周边乡镇发动群众,一时,“抗先队”队伍迅速扩大,拥有队员两千余人,一些地方还成立了支队部。 在“抗先队”迅速壮大的同时,我党在“抗先队”内的力量还积极扩大党组织力量,共发展党员20多人。
火种洒向大地
1939年1月,尹林平、饶卫华、饶彰风奉广东省委之命赴河源组建中共东江特委,他们首先到太平街1号与刘汝琛等人会合,商量东江特委的筹备工作。1939年2月,筹备会在紫金古竹召开了第一次东江党代会,宣布了省委关于取消中共东江临时委员会成立东江特别委员会的决定。由此,东江地区的抗日革命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9年4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五分团一行33人在“抗先队”的安排下住进了太平街1号。同月,在东江特委指示下,在“抗先队”支部和“华侨分团”支部的基础上,两个支部联合成立了党支部,这就是我党在源城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党支部成立后,迅速指派第5分团33名成员分成了3个小组分赴黄村、船塘、埔前泥金三地,自此,革命火种在源城周边地区迅速传播。1940年初,国民党当局强行查封了太平街1号并解散各地的“抗先队”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一部分干部被迅速转移,一部分干部转入“地下”。作为城区1号火种的太平街1号也因此永远留存在进步青年的记忆之中。
本报记者 廖旭辉
上一篇:油茶一体化产业园下月投产
下一篇:油价国庆后或将调整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