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问题肉" 推进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核心提示:
类似收购贩卖病死猪的事件,在网上能搜到一大堆。而随意丢弃病死畜禽也是很多地方存在的一大问题,不仅污染环境,还极易引发重大疫情。如何妥善处理各类病死畜禽的“后事”,社会各界一直非常关心。日前,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年出栏量在50 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县(市、区)、年出栏量在1500 万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大县(市、区),原则上要在2019年12月底前建成专业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记者昨日了解到,目前我市正按照相关要求,稳步推进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办好病死畜禽“后事”
《意见》综合运用财政、保险、信贷等政策手段,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明确提出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信贷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和保险机构参与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以保险部门为例,《意见》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不能确认无害化处理的,保险机构不予赔偿。同时鼓励保险机构与无害化处理单位合作,优化理赔流程。
为此,我市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从源头上约束了承保畜禽病死后的处理行为,还为科技化规范处理畜禽尸体的企业赢得了发展机遇,为促进公共卫生安全、畜禽源性食品安全建设带来了福音。
落实仍须多方合力
病死畜禽规范处理固然重要,但仅仅依靠《意见》显然不够,难免存在收益是否覆盖处理成本、投保养殖保险是否划算、对没有参保养殖户无法约束等诸多问题,导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形成“盲区”。因此,有必要从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等多方面形成合力,落实好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包括我市在内,目前各地病死畜禽处理基本采用填埋的方式,建设专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的费用是一大难题。一些基层畜牧兽医站点反映,每年用于病死畜禽打捞、运输、填埋的处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为经费来源极其有限,病死畜禽时常得不到及时处理,也不能完全根除不法商贩收购加工病死畜禽的问题。
对于建设专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有业内人士建议要从国家、省的层面考虑,无害化处理的设备设施、运输工具、运转经费等需安排必要的资金予以补助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系统和集中处理系统,实现病死畜禽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
无害化处理需提高公众意识
“病死畜禽不准转运、不准销售、不准屠宰、不准食用,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丢弃、出售、贩卖病死畜禽违法行为!” 在我市一些屠宰场和养殖场,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这些宣传标语。
病死畜禽可能携带传染病病原体,市民食用后,有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病或发生食物中毒等事件。想要确保病死畜禽不流通,携带病原体不扩散,就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一些养殖户对病死畜禽的危害性,对非法抛弃病死畜禽和加工、出售病死畜禽产品等违法行为的认识不高。为此,今年1月,我市开展了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宣传月活动,以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就病死畜禽的危害、如何辨别及怎么处理病死畜禽进行宣传。
据悉,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在养殖、屠宰、经营、运输等环节,我市对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病死畜禽的“后事”基本能得到妥善处理,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