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定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2017年目标
到2017 年,河源的非本市户籍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将达到92%,比2015 年增加2 个百分点;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8 平方米以上,比2015 年增加0.2 平方米;市区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米覆盖率达到80%,比2015 年增加20%。此外,我市还将加强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确保城乡居民每月至少可观看 1 场免费电影,等等。而这些,都是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的目标。
今年,我省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范围,河源成为第三批试点市。日前,我市正式印发了《河源市全面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 年)》(下称《方案》),明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的重点,将围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10 大方面逐步实现服务均等化。《方案》指出,到2017 年底,我市将全面完成改革阶段目标任务,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关键指标要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为实现全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基础。
守住底线:
城镇困难家庭 住房保障面积人均扩大2m2
“守住底线、突出重点、覆盖城乡、标准提高、差距缩小、机制创新”是我市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优先解决人均生活水平平均线以下的底线民生问题,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达到底线公平。
住房保障关乎困难群众是否“有瓦遮头”,我市将在改革中全面推行“公租房”住房保障制度,逐步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 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并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据悉,目前我市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的准入门槛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 平方米以下。
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
守住底线,要求建立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如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至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0%,同时加快高龄人群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健全。
《方案》提到,我市要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另外,我市还将通过社会保障卡实现低保金、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一卡通”。
覆盖城乡:
着重改善落后地区办学条件
我市此次综合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点,是市区与县域、中心城区与乡镇、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为了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平等地惠及城乡居民,我市将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方面实现均等化。
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着重改善落后地区办学条件,使公共教育服务在城乡、县区、校际、不同群体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中心城区公交站点 500米覆盖率不低于60%
《方案》指出,建立“公交优先”的城乡道路客运体系是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方向,要通过建设覆盖城乡、快速便捷的公交客运网络,使市区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平均比例达到30%以上,县级平均比例达到20% 以上。
3 年间,我市将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停靠站及湖区水上客运码头建设,使市区中心城区范围内公共交通站点500 米覆盖率不低于80%、各县中心城区范围内公共交通站点500 米覆盖率不低于60%的目标,同时实现市区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0 标台、县级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5标台。
改革保障:
公共服务支出增长 高于财政预算收入增长
《方案》提出,本次改革将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大保障机制,即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多元供给机制、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民主决策机制。
根据《方案》,我市各级政府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市、县(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统筹建立底线均等保障机制,各县区每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量重点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底线均等项目。财政资金分配进一步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推进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资源自由流转,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社会事业资源的差距。
本报记者 黄冉
上一篇:以教育信息化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下一篇:赖小卫任江东新区党委书记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