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情|河源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纪实
市委书记何忠友、市长彭建文出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迎检动员大会。
核心提示:
一座地方年财政收入仅60 亿元左右的城市, 2.05 万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却高出省定标准28%;一座驻军不多的城市,却连续5 次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两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这样的成绩,无不令人为这座城市的双拥工作点赞。这座城市,就是坐落在粤北山区、东江中上游的河源市。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别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后方特别委员会的所在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的故乡;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这里,有着周恩来、彭湃、徐向前、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播下革命的种子足迹……也正是这一切,让河源成为了红色的沃土,也为这座城市的双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河源全市360 万人口,共有退伍军人13 万人,重点优抚对象达2.05万人。
荣誉记录着过去的辉煌,更承载着未来的期望。每一次获得“双拥模范城”荣誉,都为河源下一次争创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每一次新的征程,都意味着突破以往、再铸梦想。2012 年,站在荣誉的高地,河源再次吹响了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的号角。4 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河源军民鱼水之情更加深厚,双拥之花处处绽放。目前,河源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活动已进入冲刺阶段,河源正以扎实的工作和饱满的姿态迎接国家和省检查组的检查,期待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再次擦亮革命老区的牌子。
领导给力 双拥工作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
“‘双拥模范城’这一称号,既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治荣誉,也是一个地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标志,更是一张军政军民团结、社会和谐进步的靓丽名片。作为革命老区的河源,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既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又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5月14日,在河源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迎检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何忠友如是说。
正如何忠友说的,一直以来,河源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领导机关均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执行,将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双拥创建中,河源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何忠友为组长、市长彭建文为执行组长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及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也对双拥工作亲力亲为,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军领导挂帅、双拥办牵头组织、各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大格局。
与此同时,河源还建立了党政领导挂钩联系驻军、党政军领导及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军地联席会议、党委议军会议、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等制度,用制度规范双拥工作,以制度确保党政军领导干部“双拥”活动常态推进,形成了从地方到部队,从机构到单位,从领导到基层的双拥工作网络。此外,在双拥创建活动中,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河源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出台了一个个双拥措施,建立了一条条优属通道,保证了双拥活动桩桩有法可依、件件有章可循,使整个双拥创建工作得到有条不紊地推进。
宣传为先 双拥创建深入民心
“妈妈,什么是双拥?”看着位于兴源东路与中山大道交会处LED屏幕里滚动着的“河源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的字幕,一名身着小学校服的小女孩抬起头问妈妈。“双拥就是我们要为军人做好事,军人也会为我们做好事。”妈妈尽可能直白地对小女孩说。虽然这并不是最准确的解答,但是对于小女孩来说,也算是对双拥有了个初步的概念。或许,这一刻之后,一朵双拥之花就会在其心中慢慢绽放。
“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谱写军民融合新篇章” “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军民鱼水一家亲,共创双拥模范城”……随着我市双拥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种双拥宣传标语出现在河源各大单位、企业、学校、主要街道等地的宣传栏、LED广告屏幕上,公交车、出租车上也随处可见双拥宣传标语的身影。通过多种形式多元化地宣传双拥知识,增强双拥意识,让双拥无处不在,让双拥深深扎根于市民心中,这也是河源双拥工作的一大举措。
近年来,依托全市67个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市积极利用“八一”等节日,开展各项双拥国防教育活动,精心策划开展双拥知识竞赛、双拥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双拥走入市民生活,深入市民心中,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据统计,自2012 年以来,前往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人数达35万人次,举办各种双拥国防竞赛、双拥文艺晚会等共计38场次,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入人心。同时,我市还通过开辟媒体宣传和户外宣传渠道,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宣传栏等载体,对双拥工作动态进行常态性报道,对十大支持子女安心服役好家庭、十大退伍不褪色功臣代表、十大艰苦创业先进退伍军人、十大模范军嫂等双拥典型进行宣传,宣传双拥典型、发布国防教育信息等。4年来,共刊播双拥宣传用语1686条次,印发双拥简报64 期,树立永久性双拥宣传(牌)标语130座,设置宣传栏 1200多期,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100多场次,并建立了 “国防教育一条街”。更令人骄傲的是,我市深入开展了双拥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我市双拥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还多次得到了《中国解放军报》、《广东双拥》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的报道和转载。
欢送新兵入伍。
“标准”模范 双拥路上架起“连心桥”
作为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以及拥有多个“省级双拥模范城(区)”的城市,一直以来,河源心系部队、情系官兵,为部队送科技、送文化,帮部队搞建设,用实事拥军,确保了官兵“离了家放心、家里有事不分心、不为要到的地方操心”,用真心建起军地双方的“连心桥”。
“河源在这方面真的很了不起。”日前,在得知河源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高出省定标准28%时,前来我市调研双拥工作的省双拥办相关负责人不禁对河源竖起了大拇指。该负责人说,据其调研,在全省经济水平远远高于河源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远远低于河源的城市不在少数。作为广东一个欠发达的地区,作为一个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仅60.45 亿元的城市,如此重视优抚工作确实不得不令人称赞。
实现5个100% 做标准“模范”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13万退伍军人,重点优抚对象达 2.05万人。虽然经济水平较低,优抚任务也很繁重,但是,全市上下坚持急部队之所急,想优抚对象之所想,坚持高标准落实各项优抚政策。
在落实优抚政策方面,我市坚持做到5个100%,力争成为标准“模范”。首先是建立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100%足额兑现。其中,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高出省定标准28%,走在全省前列。其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城乡一体化,按照县区当地上年度农村人均收入的100%标准计发。对接收到的 37名军队团以上转业干部,100%按现职分配;对接收到的31 名退役士官,100%安置;对接收到的7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及无军籍职工,按政策100%落实。
建立优抚制度 做好优抚服务
除了落实好优抚政策外,我市还致力于建立各种优抚制度,提高优抚服务水平。如建立了优抚对象物价涨幅临时价格补贴机制、优抚对象乘坐城市公交车优待制度、全市党政军领导扶贫开发“双到”与“双拥”相结合工作机制和帮扶单位挂钩联系转业复退军人工作等一系列优抚制度。据悉,自2012 年以来,全市共挂扶困难退伍军人159户,落实《河源市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暂行办法》,建立优抚对象医疗费 “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共支出优抚对象医疗费6225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出台《河源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安排随军随调家属158名,发放符合条件的无工作单位随军家属生活补贴168万元,组织1450 名退役士兵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拥军活动 增进鱼水之情
送科技进军营、送文化进军营、送慰问进军营……在我市,各级党政领导、民营企业家、学校师生等身影时常出现在驻军部队驻地,他们或为官兵们带去科学技术,或带去书本,或送上形式多样的表演,亦或是捐赠各种设备一批……其中,有一项是雷打不动的任务,那就是每逢重大节日,市领导班子成员均会组成慰问团,分别到广州军区、省军区、武警广东总队、广东消防总队、广州陆总医院、75200部队、驻河各部队开展慰问活动,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河源,拥军活动可谓无处不在。今年5月,为进一步增强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调动全市军民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双拥工作大格局。河源市委、市政府、河源军分区联合印发了四个文件,即《河源开展双拥活动工作方案》、《河源市拥军优属“十项工程”活动方案》、《河源市拥政爱民“十项工程”活动方案》、《河源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宣传方案》,进一步高标准、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高质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军民共建活动,重点支持驻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市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据悉,自《河源市拥军优属“十项工程”活动方案》印发以来,全面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标准,使我市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增长率略高于或高于欠发达地区同类水平;全面落实安置政策,按照我市随军家属安置办法,100%完成随军、随调家属岗位安置及货币安置工作,100%完成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进一步落实《河源市开展拥军优属系列活动工作方案》、《河源市党政军领导扶贫开发“双到”帮扶单位挂钩联系转业复退军人制度》;出台《河源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协调河源军分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选址征地工作;协调武警河源市支队队部及加油站的征地工作;协调和平县人武部迁建工作;协调龙川县国防教育训练基地选址征地工作;协调连平特种作战旅、陆航六旅征地工作;帮助河源市消防支队购置空气呼吸器和火场对讲机等拥军优属“十项工程”活动已逐步得到落实。
拥政爱民 人民子弟兵为百姓筑起安全防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河源,尽管驻军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驻军部队对地方和人民群众的挚爱却一直延续下来,谱写着一个又一个拥政爱民的感人故事。
紫金“8·16”洪灾中,部队官兵奋不顾身抗洪抢险。
2013年8月16日发生在紫金县的那一场特大洪灾,牵动着全市百姓和官兵的心。时至今日,官兵们在洪灾中冲锋陷阵的一幕幕还历历在目。提起驻守在河源的官兵,河源人民无不对他们佩服不已、感激不已。因为,只要哪里有险情,哪里就会出现子弟兵的身影。
驻守在河源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把河源当故乡,视人民如亲人,在完成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同时,全力支援着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无论是在抢险救灾、修桥筑路,还是在扶危济困、植树造林、义务献血等各项活动中,处处都有子弟兵的身影,处处写满了子弟兵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诚。他们用自己强烈的责任感、过硬的技术保卫着人民的安全。
6 月30 日,我市举办青少年国防教育演讲比赛。
据了解,2012年以来,河源驻军部队共挂钩帮扶 16个扶贫村,投入800万元资金,援建了53个生产生活项目,使139户帮扶对象基本脱贫。此外,积极参与抗洪救灾抢险、火灾扑灭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出动78376人次,车辆装备9308多台次,冲锋舟28艘,参加抢险救灾工作,转移受灾群众7080人,特别是前年紫金县“8·16”特大洪灾,驻河各部队、四十二集团军冲在抗洪第一线,合力开展抢险救灾,彰显军民融合抵御自然灾害的典范。指导帮助市民开展消防安全,共培训2000场次,受训群众达20万人次。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河源官兵也有出色的表现,4年来共出动官兵10026人次参加公益活动,组织驻地官兵义务献血65000毫升;开展军徽亮校徽活动,发动官兵捐书8000册,结对帮助“八一”希望小学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国防教育,为9万多学生进行军训。
军民融合显成效 绿谷双拥花盛开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近年来,在河源这片红色沃土上,河源党政军民始终坚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为目标,以“双拥”军民互动双“十项”工程为载体,推动军民融合互动。
今年,河源市军民共建示范点在河源市烟草专卖局挂牌,这标志着河源军民共建工作又向前迈进一步。据悉,目前,河源正在积极打造20个军民共建示范点和6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市126个军民共建点活动持续蓬勃发展。
驻地部队官兵为我市群众开展义诊活动
2012 年以来,河源共为部队建设投入资金 2293.16万元,推动军地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深度融合,交通设施、通信设施、人防设施、水电汽暖设施方面兼顾军事需要,军地同步规划,人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此外,经信部门还将国防需求纳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军地兼容发展,依托行业成立了广东预备役电磁频谱大队河源监测站。目前,我市还成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建立平战转换能力的生产和技术保障基地;成立河源市科技储备动员办公室,承担组建军民两用科研队伍及军民两用产品的调查与研发。与此同时,我市各县区人武部及河源消防支队也积极提供装备、设施开展实练、培训活动,让民众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而在连平划出8000亩地作为部队建设基地,同时在市区划出土地给随军家属修建家属区这一举动,更是充分体现了河源对驻军部队建设的支持和关心。在关心支持驻军部队的同时,河源市民政局也不忘携手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开展“善治河源·大爱救心”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累计成功救助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68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有效地促进了军民融合式发展。
本报记者 张晓艳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