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农产品"牵手"互联网销路走向全国
依托互联网,连平鹰嘴桃走向全国。
“互联网+”,如同一夜春风,吹醒了很多沉睡中的传统农业企业。时下正值连平鹰嘴蜜桃的上市季节,不仅在本地市场能见到桃子被抢购的场面,在网上,它们也成为网民争先下单的“香饽饽”。网上预售订单的接踵而至,让连平县的一些桃农不禁感叹:“桃还未摘下来,就已经卖完了。这‘互联网+’的魅力还真大!”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农业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而后者是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的“利器”。在今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何忠友提出,要尊重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政府要注重引导,不搞一刀切,不搞一窝蜂,不拼产量,要重视质量,特别是要讲究电商,利用现代手段来推动农产品的销售。会议提出,我市要以“村又村”商城、市农产品流通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在“互联网+”时代,我市就“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
鹰嘴桃试水电商销售
今年6月底,连平县约6万亩鹰嘴蜜桃全面丰收,挂果面积约3.8万亩,预计总产量可达3万吨,产值1.82亿元,带动全县3800户农户种植鹰嘴蜜桃。其中,上坪镇鹰嘴蜜桃种植面积3.8万亩,挂果面积约3万亩,总产量达2.4万吨,产值达1.44亿元。跟以往不同的是,吆喝着叫卖以及依靠关系邀请外地旅游团前去摘桃,再不是桃农销售的手段,今年,他们开始利用网络平台,把桃子售卖出去,扭转了以往被动的尴尬局面。
连平县城东园路的一家店面里,谢海根跟几名工人正在忙着写单、给桃子装箱,根本顾不上说话。几年前,谢海根在老家上坪镇种植桃树,并跟朋友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他们也曾在网络上卖桃子,但效果不佳,不过,从去年开始,谢海根通过微信平台开始销售,总销量竟然达10 多万斤。今年,尝到了甜头的他们依托电商平台以及个人微信号,日销量就有一万斤左右,山沟沟的桃子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食客购买,甚至有新疆的网友也希望能尝一尝鹰嘴桃。
与谢海根一样,还有当地许许多多的桃农尝试互联网销售,其效果之好不仅让桃农们意想不到,甚至连当地工商联以及水蜜桃协会、水果经销商都始料未及。连平县工商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 月底,他们曾向县城10多家水果批发商建议采用网络形式销售,几经劝说下大家才表示愿意试试。
其实,采用电商形式销售鹰嘴桃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此前,连平忠信镇火蒜一度滞销,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加上忠信镇通往县城省道正在修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桃子的销量。如何“绕开” 这些难题,将桃子销售出去,成了当地政府与桃农亟待解决的问题。6 月底,连平县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决定依托当地网络平台销售桃子。
据悉,6月26日,诚信企业商城连平运营中心开始上线,平台上线后一天就收到了363 箱鹰嘴蜜桃的订单,到6 月30 日上午,商城已经接到1286 箱鹰嘴蜜桃的订单。截至昨日上午,该商城共成功交易鹰嘴桃5761箱。
电商销售对物流也是考验
搭上电商这条路,快递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据顺丰快递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连平上坪镇平时仅有三四单发货,开园至今每日有两三千个发货单。据了解,顺丰快递几年前开始接单河源土特产、农产品发货,但出货量并不理想。直至今年鹰嘴桃与火龙果两种农产品的销量,才让他们看到希望。
申通快递负责人也表示,这样的发货量让他们始料未及。每天下午,快递员要去桃农家里收货,装货后将桃子放置在保温箱中,并在当天将货物发送出去,确保质量。在鹰嘴桃销售的模式中,快递行业似乎也在“摸石头过河”,申通负责人表示,尽管这种模式慢慢形成,但电商行业发展太快,在运输农产品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如何形成“电商+物流”的渠道等难题目前仍摆在他们面前。
我市发展情况 尝试依托免费商城发布农产品
目前我市农产品综合电商平台,有“村又村”商城、双丰收商城、“厨娘快线”等。以市农产品流通中心为例,该中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依托互联网电商向农村深入,加快农产品“触网”。目前依靠中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双丰收商城,积极开展农产品“触网”探索。
自去年9月双丰收商城投入运营以来,销售额已超过200万元。“村又村”商城,则推动广东富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三友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以及我市 17家省级和34家市级专业镇的特色产品成功入驻。截至目前,该商城免费为60多家企业、17家省级专业镇以及34家市级专业镇,共200 多种名优特农产品提供“村又村”实体商城展示平台,免费为我市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以及技术支持等服务,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广东国际电商大会、广东电商节、电子商务高峰论坛等电商盛会,与全国优秀电商企业进行互动、学习、交流,提高了我市农业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有力推动了我市农副产品的推广、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火龙果销售借助互联网可谓火了一把。今年鹰嘴桃尝试网上销售,效果也不错。据了解,灯塔盆地一农业企业火龙果全部实现了网上销售,而且价钱还不低。到了成熟时节,果园里,不见采购商,只有电商的工作人员。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我市一些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陆续试水网售农产品,而且尝到了甜头。
“发展‘互联网+’”模式必须要做到“接地气”。源城区一从事灵芝和茶销售的叶姓老板介绍说,他行动较早,两年前已开通了微信网店,并不断在朋友圈、QQ群发布销售信息,效果不错,目前销量维持在两成至三成的增长。“多亏公司的微店帮我接单,我不用担心灵芝的销售问题了。不过,对于一些绿茶来说,同样放在网上,效果却不是太明显。”叶姓老板说,这需要在网上探索出一条销售的路子出来。
农产品“ 触电”引来大批订单。
困境与对策 农产品网售需更大的平台
采访中,一些企业认为,农业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找准自己的定位。如有的只适合做地方特色产品,就没有必要走出去;有的适合做电商,就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去宣传做大。
江东新区古竹镇一家葡萄园面积近 300 亩,是我市目前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今年是葡萄第二年挂果迎客。去年,很多游客都到该园采摘葡萄,并留下了葡萄园主的联系方式。今年,葡萄接近成熟时,园主忙着拍照、写文字,在朋友圈晒葡萄的长势,吊足了葡萄爱好者的胃口。今年葡萄园正式开园迎客,消息一出,立刻迎来了游人的点赞,还引起大家的转发,并且迎来了很多订单。
有这样的销售效果,葡萄园主很开心,不过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小尝试,真正的电商并不是这么简单,“仅宣传而言,我靠的是微信朋友圈,没有更好、更大的平台。在网上营销方面我们也没有经验。”为此,他跟深圳的一些有经验的电商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广。
市农业局认为,目前,我市农村电商正在起步。尽管时下微店很流行,但大多数人的宣传平台是朋友圈,这还远远不够。大平台的宣传和展示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要抢占各大网站的头条或显眼的位置,就得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网络宣传。
记者手记
正确看待“互联网+”
“互联网+”这个新名词,如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当然,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里很多上市公司炒作股价的一个概念,而且切切实实开始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记者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在政府层面,也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强对河源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和推介工作,不要局限在本地,要使河源农产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采访中,一些人士认为,目前江东新区提出了“互联网+农村”模式深度融合,有望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的三大难题—— 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操作和物流配送。不过,对于任何一种模式来说,要做到“接地气”,要让每一户农民都享受到 “互联网+”模式的红利,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一个电商平台,整合农业资源,同时要创新机制,通过财政资金杠杆,引导市场主体投入。
另外,记者了解到,财政部、商务部近期公布了2015 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200 个示范县名单,中央财政计划安排20 亿专项资金进行对口扶持,发展当地农村电子商务,龙川县跻身这份名单中,这无疑是锦上添花。
本报记者 张涛 吴奕镇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