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豆腐飘香

回忆,恍若天边的片片云彩,投下了仙女般的身影;回忆,又恍若大海的朵朵浪花,扑腾起银铃般的欢笑。在凝眸的一呼一息之间,我的回忆里却飘来淡淡的清香。诗云:

梦回山边小屋,几许桐花飘荡。

犹忆庭边倩影,似闻豆腐飘香。

豆腐,是我们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因其营养丰富,质地滑嫩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小时候,常常看着妈妈拉磨碾豆浆、做豆腐、酿豆腐,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四五个小时,妈妈总是累得直不起腰,但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却乐呵呵地笑着……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吃不起大鱼大肉,幸有豆腐能给我们解馋。记得有一次过年,在半月时间里,妈妈做了三桌豆腐给我们吃。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我重了四五斤。现在想来,我有一个硬朗的身体,全得益于妈妈的巧手,更来源于块块豆腐的丰富营养。

时光荏苒,一眨眼我师范毕业了,分到了乡村小学。我从没想过,作为一个教师的我竟会与豆腐如此结缘。诗云:

昔我往矣,寒风漫吹。

今我来思,豆腐凝脂。

夜半披衣,赚钱充饥。

我心伤悲,谁共与知?

我是一个不孝女,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喂养大,赚钱供我读书,一心盼我跳出农门,可我却不听劝阻,执意身嫁农门。为了建几间属于我们的房子,在先生出门打工的日子,我和家婆毅然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那微薄的四百多元工资,是远远付不起昂贵的建房费的,于是我便想起做豆腐。

那年我二十二岁,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磨豆腐的情景:

周五傍晚,我先洗好豆子,泡上水。次日凌晨三点多起来,装好磨浆机,在出口处系上豆腐袋,放一个桶,把豆子放在磨盘上的漏斗里,打开电阀门,不时往里加点水,在轰隆声中,大概半个小时就把豆浆磨好了。

第二道程序是榨豆浆。刚磨出来的豆浆是含有豆腐渣的,需要过滤,我把豆浆连袋放进缸里,不时加上一些热水,左右甩动袋子, 让里面的豆浆渗出,最后只剩下豆腐渣。

然后把这些豆浆放进锅里煮,煮开后装在桶里,待稍凉再用。在这会儿时间,我便摆好一张桌子,放上豆腐模,摊上豆腐帕。称上七钱石膏,和水调匀,倒进缸里,挥动铲子顺时针搅动,待豆浆变稠了便罢,盖上盖子。二十几分钟后,打开盖一看,缸里便成了豆腐花了。我把它们一勺一勺舀进豆腐模里,弄平,然后拉上豆腐帕,盖好配套木盖,压上几块大石头。于是桌子四周便哗啦啦地流着豆腐水,不久,水流干了,豆腐也便好了。拿掉石头和木盖,掀开豆腐帕,我拿起小刀,用两根方条为尺,横切十二刀,竖切十二刀,一桌豆腐便分成了一百多块,再把它们一块一块放进装有凉水的桶里,便大功告成了。其时天已大亮,我家婆便挑着去村里卖。一桌豆腐除了成本大概能赚十元钱,一月四周,一周两桌,这八十元钱便是我和家婆的伙食费。那段日子,因为熬夜,近一米六的我仅重四十公斤。暗夜无边的日子,泪水一次次湿透枕巾……

那些日子,是妈妈一次次的安慰和鼓励支撑我挺过来,是那淡淡的豆腐香,伴我走出困境。

没有人的人生永远都是风雨,后来,我们不但在乡下建了房子,还在县城有了安身之所。昨日回乡,漫步林中思往事,眼前光景又一年,诸多感慨顿涌心间,聆听夫儿在车上的欢笑,阳光下,我亦浅浅含笑,记忆深处,又飘来淡淡的豆腐香……

吴月梅(成人组一等奖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豆腐


上一篇:龙川客家人与黄酒
下一篇:来自心底的呼唤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