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狠抓环境卫生整治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头戏”,河道环境治理需要多方合力,方是长久之计。

核心提示:

没有高楼大厦,但有白墙青瓦,没有假山假石,但有小桥流水,没有姹紫嫣红,但有绿树参差。乡村之恋,在于乡愁。然乡村之美,却始于清洁,村村干净,皆可成人人羡慕 “市”外桃源。古邑河源,素来讲究以整洁厅堂院落迎客,善待远亲近邻。厅堂院落整洁,客人才会常来。确实,经过多年整治,不论村内,亦或村外,我市农村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少村庄由此也实现了“华丽转身”。然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农村环境整治仍然任重而道远,农村环境整治仍是进行时。

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5 月5 日,我市出台了《关于印发河源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阶段性治理时间表,即到2017 年底,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点3 个以上;完成50 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70%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9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达50%, 90%以上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


市郊一工业区垃圾。

现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刻不容缓

日前,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之中重来抓,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环境整治,到2018年粤东西北地区要达到80%。我市拟从2016年起,以县(区)为责任主体,以20户以上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整治“垃圾围村”,力争到2018年全市80%的自然村基本完成综合整治任务。

当前我市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农村垃圾问题突出,“垃圾路”、“垃圾塘”、“垃圾河”、 “垃圾溪”等“垃圾围村”现象比较普遍,给农村当地自然生态带来严重隐患。

为此,我市拟从今年起,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科学编制县城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时加大力度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创建工作和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以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同时力争到 2018年,每个县打造一个有岭南特色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打造一批有岭南特色的客家名镇名村。提出要发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支持改善村内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普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引向深入。


一被垃圾“包围”的环境卫生保洁责任牌。

记者调查

河边与河里成“垃圾场”

地点:柏埔镇郊某小桥头、新港镇晓洞村

如今我市一些乡镇投入资金砌了垃圾收集池,购买了垃圾桶,配置了环卫工人、垃圾车等一些配套设施设备,然部分乡村居民仍将附近的河边桥头当成了自己的“垃圾场”,一幅幅垃圾成堆的景象仍令人痛心。5月22日下午,记者在柏埔镇郊一小桥头垃圾收集点看到,放置的3个绿色垃圾桶有的只“吃了半饱“,有的 “空着肚子”,而垃圾桶旁却是垃圾成堆,堆了形形色色的垃圾,有塑料袋、方便面盒、烂菜叶、烂布条等生活垃圾,甚至还有废弃的床垫、竹梯等,还吸引了两个小狗在垃圾堆上找食吃。令人担心的是,垃圾收集点紧靠河边,如果不尽快清理,一遇上大风天气,垃圾必然被吹进河里,势必造成河水污染。

“这个垃圾点离民居太近,离河也太近,你们能不能帮忙反映反映。”家住桥头的一阿婆告诉记者。阿婆说,自家就住在附近,现在每天都臭气难闻,不知道到盛夏,该如何过。确实,但凡路过的市民无不掩鼻而过。记者注意到,垃圾堆离最近的居民楼仅一路之隔,不足6米。溪水水量上游,将穿过墟镇流向柏埔河。在阿婆的印象中,这条不大的小河,前几年堪称“垃圾溪”,整个河面都是花花绿绿废弃的塑料袋子,这几年整治好后,溪水才重现昔日的生机。

“这种情况持续有一段时间了,环卫工人只清理垃圾桶里的,外面的也没见他们清理。有时候我们也说那些扔垃圾的人,但是没有用。其实走多两步也不是什么大事,这些人图方便却把我们住在附近的住户害惨了。如果这个垃圾收集点放置在这里,像这样的方式处置垃圾,谁也不能保证这溪水还能干净多长时间?”阿婆对此不无担忧地说。

其实,新港镇晓洞村也不容乐观。记者在现场看到,已建好的垃圾池没有多少垃圾,附近村民都喜欢把垃圾丢在垃圾池外。市人大代表黄春源对此分析说,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自身素质的限制,如今很多村民更多是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不会把环境保护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垃圾不扔垃圾桶

地点:柏埔镇官田村

5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官田桥,只见治理完毕的柏埔河河畅水清,穿桥而过,河水静静流着,河面不见垃圾。在紧邻村庄的官田桥头,村民赖运区正在砌垃圾池。他说,现在放置的两个垃圾桶,不够村民堆放垃圾,这次镇里又投资建了垃圾池,一个星期就可投入使用。记者赶到时,正碰到镇垃圾车过来收集垃圾。乡村保洁员把两个垃圾桶的垃圾装上车径直运走了,桶外丢弃的一些垃圾却视而不见,一些垃圾还随着河堤滑落到桥底。

在垃圾堆上,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倾斜的环境卫生保洁责任牌,上面有驻村镇领导、驻村镇干部、包片村干部的责任人名字及联系电话,还有保洁员的名字及其联系电话,还有保洁范围以及目标要求,明确要求路边、河边、池边,公共区域无积存垃圾,村庄无堆放垃圾,水面无漂浮垃圾,村道干净,村容整洁。赖运区见状,连忙丢下手中的活计儿,把牌子拔出来,重新竖在桥头醒目位置。他边竖边说,但愿能把卫生保洁观念“栽”进人们的心中。记者问附近一些路过的村民,看到有人丢弃垃圾时打过环境卫生保洁责任牌上面的电话没有,村民说没有打过电话,有些村民还说不知道有这个牌子。

村里与村外两个样

地点:柏埔镇指背村

宽阔的村道,漂亮的路灯,红红的灯笼,这是柏埔镇指背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村口矗立的绿色的《进村须知》牌格外醒目。“进村须知”由指背经济合作社总结而成,一共七条,其中第七条规定,禁止在本村辖区范围内乱倒乱放垃圾、秽物等。

离告示牌仅50米远,有一标准候车亭,里面却有许多丢弃的花生壳以及一些烟头纸屑,还有快递包装塑料袋。与周遭环境相比,这显得有些煞风景。候车亭里也贴着类似注意保持清洁的告示,已被人为撕毁,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指背村的龚伯谈到这些,直说可惜,这么好的候车亭,这路灯也弄好了,晚上走夜路也不怕,可就是文明不起来。

记者注意到,这次出台的《关于印发河源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有条件的乡道、村道可先行先试“田路分家”、“路宅分家”,路面保持整洁、无杂物,边沟排水通畅,无淤积、堵塞,这种情况应该有所改观,村外应该与村里一样,都将有人来保洁。

垃圾分类需长期教化

地点:古寨镇河东村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2013 年3月,和平17个村推行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开创了全省山区县“先河”,从而也实现了农村垃圾——由一“扔”了之到“分门别类”的转变。古寨镇河东村就是这17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之一。

记者日前在该村采访发现,该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有4个黑色塑料桶,分别印着可回土垃圾、可焚烧垃圾、可卖钱垃圾、有毒有害集中处理垃圾的字样,并分门别类地装着对应的生活生产垃圾。村民陈桥娣说,实行垃圾分类后,村里的环境大为改观,河畔再也没有垃圾成堆的现象了。不过,记者了解到,由于对垃圾分类处理模式认识不足,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一时难以改变,再加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一些村民嫌麻烦,不能很好地坚持,有些像废纸、易拉罐之类能回收的也没有回收,像剩菜剩饭、果皮之类可回土的,也没有挖坑埋掉当肥料,而是统一如废旧衣服一样烧掉,从而出现垃圾处理不文明现象的反弹。

看来,农村垃圾处理,多买几个桶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长期严格的考核,没有持续的监管,只能流于形式。村庄面貌靓起来,人人都是受益者。农民家园农民管,人人都是参与者,新村环境要更美、气象要更新、发展要更快,需要加强村民自我管理,提高村民素质,需要长期的教化,急不得缓不得。垃圾分类说到底是一个习惯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和长效的管理机制,让居民接受、学会垃圾分类,难题自然破解。垃圾分类收集只是一种中间手段,它有利于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再利用,但不可能代替任何垃圾处理技术和方式。因此,在倡导垃圾分类的同时,必须重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建设。

人大代表黄春源

完善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农业文明时期,乡村在骚客文人的诗词曲赋里是一个充满浓浓乡愁的故园。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为一些乡村环境的缩影。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整治,我市农村环境治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市人大代表黄春源认为必须要做到长短结合、治标更治本。治标方面,就是要开展声势浩大的专项行动,对当前农村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尽快恢复农村原有的美丽。治本方面,他认为,要针对部分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的危害以及常用的处理方法。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提高农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共同把农村垃圾管好。

实施垃圾分类收集,选择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目前县、镇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卫生填埋,集中焚烧。提倡分类收集的技术政策在现阶段还是适用的。目前国际上通常所用的填埋、焚烧、堆肥3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都是以垃圾分类收集为前提,为实现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和重复利用提供了条件。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得农村的垃圾处理在基层得到妥善处理。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村民的垃圾处理进行规范管理很有必要,通过立法手段,确立垃圾产生者对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义务和权利,明确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必需承担责任。另外,还需加大政府财政和税收资金对于处理农村垃圾的投入力度。

他山之石:

桐庐——美丽乡村成旅游景点

泥石外墙、低矮屋檐、坑洼泥地……乡村原本破旧不堪的牛栏猪舍,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感受复古情怀的茶室、咖啡厅;猪食槽、黄鳝笼、石磨盘、葫芦瓢……这些只在农村老房子里能看到的器物,转眼却变为寄托乡愁的点缀。在浙江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美丽乡村建设把闲置多年的牛栏猪舍“由废变宝”,既保存了游客对农村乡愁的记忆,又注入了现代小资生活的时尚元素,成为独特的风景。

牛栏咖啡、猪栏茶吧如今是桐庐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但3年前,要在土掉渣的牛栏里开咖啡馆,乡亲们把这看作是个笑话,“牛栏里乱糟糟的,怎么会有人愿意来这里喝咖啡?”2013年十一黄金周,牛栏咖啡“一炮而红”,游客爆棚,“土掉渣”与“文艺范”的碰撞得到市场认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俗与雅的结合满足了城里人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

牛栏咖啡、猪栏茶吧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浙江连续10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工程版图下的产物,“最美县城”桐庐一直坚持依靠绿水青山致富,近年来老百姓深刻感受到环境红利带来的幸福感。

绍兴——村里有了环境监督员

针对农村环保管理的薄弱环节,绍兴市设置三级环保管理网格,县级政府牵头,乡镇作为二级责任主体划分农村环保网格并管理,村、社区配备农村环境监督员。村干部、老党员、大学生村官中选出环境监督员,发聘书持证上岗。目前全市378个社区和2188个建制村已全部建立环保管理网格,2800多名环境监督员管住了基层环保卫生。

农村环境监督员管住的不仅仅是企业偷排漏排。绍兴水网密布,一条河道走到尽头,当地人称为“溇”。过去,当地居民一有垃圾就往河里扫,溇成了触目惊心的垃圾堆,恶臭扑鼻。如今,清清的水里红鱼翩跹,水面上睡莲开得正好,碧叶黄花令人心醉。滨海区马鞍镇镜海社区环境监督员俞东海说,现在每年秋冬,很多村民自发清理沟渠,让河水更清。在马山镇,遇见72岁的施连香,老人腿脚有些不便,手里拿着三四件垃圾,蹒跚着走向垃圾箱。“现在村子这么干净,保持环境我也要出出力。”老人说得很朴实。

采访手记

迈过“垃圾围村”这道坎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曾提出“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论”揭示了细节给人的效应,以及细节对整个事件的结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及时修好一块被打破的玻璃,能够有效地阻止“破窗现象”的发生。这就需要每个居民都能参与到城乡清洁工程中,人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把每个地方当作是自己的家,去及时修好每扇被破坏的“窗”。

其实,对于农村环境整治而言,不管是配置垃圾桶也好,还是砌垃圾池也罢,最重要的是人的观念问题。建设浓郁客家特色的“如画乡村”,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名画匠,都应精心去描绘,只有齐心协力,河源的美丽才能真正做到永无终点。必须让乡镇真正重视起来,真正行动起来,让村民也积极参与进来,上下联动,多管齐下,统筹兼顾,才是制胜之道。

目前我市提出打造深圳健康休闲的“后花园”,整治“垃圾围村”就是我市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农村环境整治,不单单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更是为了明天的发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要大力发展我市休闲农业,以建成深圳等珠三角游客健康休闲的“后花园”。为此,我市还提出将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并打造一批“公司+基地+旅游”、“景区+农家乐” 试点。记者深信,我市也能如桐庐地区,打造更多美丽乡村成旅游景点。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卫生 乡村


上一篇:檬鲜果挂枝头 生态农业结硕果
下一篇:打响绿色品牌 带动村民致富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