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 大民生 茶产业已成为仙坑村群众的“绿色银行”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是省定贫困村,2016 年5 月,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办事处和盐田区信访局对口帮扶仙坑村,张志昌任扶贫队队长,河源高新区管委会也派出第一书记唐丰协助开展这项工作。扶贫队一到,选定了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依托,实现了 “绿叶子”和“红票子”交换的景愿。同时,他们对整个村进行全区域旅游规划,高起点绘就旅游大格局。
仙坑村驻村干部看望采茶的村民。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茶产业加快脱贫步伐
记者来到仙坑村的精准扶贫茶园,随处可见忙着采茶的茶农们。他们双手起起落落,麻利地掐下娇嫩的新叶,放进随身的袋子,一片繁忙的景象。57 岁的杨四兰就是当中的采茶人,她的儿子带着她的孙子靠外出务工为生,女儿在东莞定居,家中只有她和痴呆丧失劳动力的丈夫留守,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是当地的“资深”贫困户。提到家中状况,杨四兰数次提到“可怜”两字。她摘下帽子,指着头跟记者说,她从2012 年开始头痛,但是为了维持生计,她每天五点半就要起床采茶,一个上午能采三四篮,下午忙到七点回家。“身体不好又没有什么技能。现在有事做了,可以去采茶赚钱,一天能挣八十元,对于我来说真的很好了。”
在仙坑村,像杨四兰一样通过茶产业脱贫的,还有60 多户贫困户。据了解,仙坑村是传统产茶区,生态环境优美,土壤、气候、海拔等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本村村民几乎人人都会种茶、摘茶、炒茶。扶贫队发现,本村乡贤创建的河源市客家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在康禾镇田心村及仙坑村肩公坳开发茶园1000 多亩,生产、加工工艺成熟,效益良好。于是,扶贫队决定,首先选择生态茶产业作为产业脱贫的突破口。
2016 年10 月,沙头角街道办筹资150 万元,以村集体名义买下了客家红公司在仙坑村的100 亩老茶园产权20 年,并和该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将共同合作,将仙坑村的茶园面积扩大至1000 亩以上,打造集有机茶种植、加工、销售及茶园休闲养生基地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茶园产业。 2016 年下半年以来,在仙坑客家红茶园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超过39 人; 2017 年初,第一笔项目分红收益已汇入仙坑村财政专户。
今年一开春,茶产业项目还免费为仙坑村的贫困户提供茶苗7 万多株,并为他们提供了种植技术指导,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动起来了。小茶叶、大民生,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绿色银行”。
建设旅游度假古村落
仙坑村是一个偏僻而秀丽的小山村,村中保存有20 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围屋,有著名的八角楼和四角楼,由于历史悠久、古建筑和客家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生态环境优美、民风纯朴,被授予了“广东省古村落”称号。
唐丰平日喜爱历史人文,他在调研村情概况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认为在此发展旅游业十分合宜。他着手整理了村里景点和相关历史文化,制作了村的历史文化图,还有旅游指导图,放到了相应位置。虽然有了以仙坑古建筑群为依托的旅游业带动发展的思路,但只有古建筑的旅游太过单薄,唐丰表示:“扶贫队的重要任务就是整理村落的文化传承和村的古客家建筑,把它做成一套系统的材料,然后委托深圳的旅游机构做旅游规划,把旅游和服务行业做起来。”
在这一切成型之前,扶贫队先从落实配套服务开始,一步一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目前,村民文化广场正在建设,村礼堂正在升级改造,村道正在安排路灯建设。接下来,他们还将重建赤南公路和古桥,确保进村道路交通通畅;优化周边山林树种,打造靓丽的仙坑村风景。
“现在这个村人气旺了起来,有村民看到了商机,回村来种茶,开农家乐,游客的量也比以前多了许多。”看到这一切,张志昌和唐丰觉得很欣慰。
本报记者 郑婷影 见习记者 邹俏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