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端午节
檐下的雏燕啾啾地叫着,等待捕食归来 的母亲,田野的垄埂上,野草莓红艳诱人,东 江河畔的草地没过牛蹄。我们趴在牛背上, 看着蓝蓝的天上掠过美丽的小鸟。循着小鸟 飞去的方向,我们看见漫山遍野的山稔花,红 的,白的,紫的,粉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离摘 山稔的日子还那么长,我们的注意力很快转 到了路边缓坡、山涧边的箬竹上,发现它们长 出了又长又宽的叶子,绿油油的,在阳光下闪 烁着跳动的光芒,阵阵清风吹来,空气里仿佛 飘来粽子的味道,哦,端午节快到了。
我们这帮放牛娃,又多了一项任务—— 采箬叶。雨水滋润的箬叶翠绿亮泽,那些隔 年的老叶,太脆,是不能要的,而当天新绽 的,容易卷曲开裂,也看不上。我们专挑那 些叶面柔韧厚大的采,只需用大拇指和食指 捏住叶柄节眼轻轻掰动,箬叶便顺声而断, 很快,就能采上一大把,随手在旁边扯上一 根藤,把箬叶捆住,扛肩上,爬上牛背,便顺着 夕阳回家。
母亲把糯米浸泡了半天,认真地清洗,直 到洗得晶莹透亮,然后就拌入从供销小店里 买来的一角钱一包的碱粉,雪白的粉倒入雪 白的米里,变魔术似的,米变成嫩黄,一会儿 变成黄绿色,好奇的我,便捧着被染绿的米, 玩沙子一样捣鼓,手也变成黄绿色,看着这神 奇的变化,感觉特别好玩。姐姐把那些被水 浸泡得膨胀发黄的隔年稻草,剪得只剩下杆, 整整齐齐地与箬叶一起并排摆放。
母亲和只比我大几岁的姐姐先将箬叶糊 纸角一样,卷成一个圆锥体,舀一汤匙米,填 满这个圆锥,然后把圆锥外的箬叶往里折,形 成一个圆鼓鼓的正三角形,再拿一根稻草杆, 从三角形的开口处开始,每个角缠绕,再把多 余的两端拧成麻花,塞进其中一个角中。看 着母亲和姐姐灵巧的手,指挥箬叶和稻草, 捆成结结实实的三角形,翠绿的箬叶,金黄 的稻杆,圆鼓鼓的粽子,煞是好看。这时候, 我是闲不住的,学着她们的样子,卷箬叶,舀 米,折起,手忙脚乱,米明明不多,却从角落 里漏了出来,稻杆也不听使唤,总是松散,于 是,把米倒出来,用手抹干净。这时,我的手 肘上,脸上,都粘着米粒,那绿色,也染得到 处都是。捣鼓来捣鼓去,也没有成功一次,而 这时,粽子已经码满了一锅。我就又变成“烧 火妹”了。
对于孩子来说,慢火熬粽子的过程是漫 长、无聊、单调的。于是,母亲给我们讲起了 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屈原的故事便在水汽 袅绕中走进了心里。用故事熬制的粽子,香 味飘满老屋,透过青灰的瓦片,顺着烟囱,飘 到村道,与从各家各户的房顶飘出的香味交 织,整个村子,飘着浓浓的端午节的味道。
这时候,母亲把自家产的“砖糖”捣碎,加 点水,放到还在加热的粽子上面,等到粽子熟 透的时候,糖也化得刚好。
粽子剥开,浓浓的香味带着夏天的温热 拂面而来,软糯糯、黄澄澄的,让人垂涎欲滴, 沾上糖浆,香香甜甜。这种粽子,待完全凉了 再吃,更有一种清爽、劲道,就像现在的果冻。
粽子好了,故事还在继续,那时候,屈原 离我们很远很远,他的投江让我们震撼、惋 惜、敬佩,也难过,汨罗江,我们不认识,不知 道在哪里,但是我们门前有东江,那时的我, 总觉得全世界的河流,都是相通的,这位以身 殉国的伟大诗人的灵魂,也应当会来东江,于 是,偷偷地,将手中的粽子丢到东江,以表达 对诗人忧国忧民、诗性智慧的崇拜,祈望别饿 坏了英雄,也喂饱了童年时期的忧伤。
康兆妮
上一篇:端午琐忆
下一篇:红领巾, 让我欢喜让我忧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