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饭甑饭
去年中秋回老家,恰逢村中的宗亲办喜事,在家中宴请宾客。那天,我作为客人,又一次吃上了久违的饭甑饭。这,让我忆起了童年时代与奶奶一起做饭甑饭的情景,整个制作过程至今仍记忆犹新。
小时候的暑假,多数劳动力都趁着早晨凉快早早地出去干活了,剩下的老人和小孩,便在家做饭。那时候,我和七十多岁的奶奶就是我们家的“伙夫”,厨房里的事,基本都被我们全包了,其中每天早上做饭甑饭是我印象最深的。
每天早晨,必然要做的事是烧水捞饭。奶奶先往铁锅里放半锅水,盖上木锅盖,嘱咐我烧火,烧至锅盖冒气就叫她,说完就出去了。我接受任务后便开始生火,划一根火柴,火苗便在火堂里笑开了,我一掇一掇地把柴草不断往火堂里塞,大概十几分钟,锅盖周边便悠悠地吐出雾气,活像一个大烟囱,水开了。奶奶听到我的叫喊声,腰胯下夹着个簸箩(里面装着几升米)进来,打开锅盖,把米倒入雾气冲天的水中,不断搅拌着锅里的米,生怕米粘锅烧糊了。我配合着继续不停地烧火,直至米变透明,锅里的水也已呈白色,变成“粥水”,这时,奶奶就向我挥手示意停火。然后,奶奶伸手拿下墙上挂着的捞箕(一种竹织的捞饭专用工具),把半生不熟的饭捞起,我们管这种半生不熟的饭叫“生芯饭”,有时饿了会把生芯饭揉成饭团,拿在手里吃。捞起来的生芯饭沥水后倒入饭甑(木制蒸饭工具),这个时候,时常会把番薯、番薯角,或豆豉、咸鱼等要蒸的食物一起放入饭甑,盖上饭甑盖。接着把锅里的粥水舀起倒入装猪食的桶里,把锅刷洗干净,往锅里倒入两勺干净的水,把饭甑端进锅里,把水加至没过饭甑脚约5 厘米,奶奶又叫我继续烧火,她又出去忙活了。
大概二十分钟,饭甑盖子周边便冒出几缕白雾,我牢牢地记得奶奶说,要雾气腾腾,饭甑像个蒸气机似的,浓浓的雾气喷十五分钟左右,基本从外面看不见甑脚水的时候饭才熟。所以,我尽管脸蛋已被火苗熏得发烫,尽管坐在灶前很久已腰酸背痛,尽管小手被柴草割伤有点疼,还是不停地往火灶里给添加燃料,直至看不见刚才浸没饭甑脚的水,饭熟了之后才停火。
在我烧火蒸饭的过程中,奶奶早已把菜洗干净,切好。待把饭甑从锅里端出来后,锅铲“嘎嘎嘎”地叫几声,早饭便煮好了。等出门干活的爸爸妈妈和哥哥一回来就可以开饭了。
那时候,煮早饭是一日三餐中花时间最多的,因为一天的饭都要在早上做好,中午和晚上把早上做的饭重新蒸热,再煮点菜就简单多了,甚至有时实在太忙了还会吃冷饭。
记忆中童年的饭并不好吃,松松的硬硬的,颜色也只是黄中带白,饭中时常还夹有不想吃却经常吃的番薯角。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青少年时期吃过用不锈钢盆子蒸的饭、电饭锅煲的饭、也吃过砵仔炖的砵仔饭,而这次重新吃起饭甑饭时,倒觉得饭甑饭比那些饭还好吃,有木香的味道,那是一种特殊的香,甚至让我怀念起童年时期饭甑里的番薯角饭,怀念起奶奶来了。
作者:凌晓芳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