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兄承弟遗志发起红色暴动

开栏语:

1927 年4 月26 日晚上,一阵急促的枪声划过紫金县城宁静的夜空。1000多名农军和青年突击队如猛虎下山,一举攻下国民党紫金县政府,活捉县长郭民发,随后成立紫金县人民政府。这发生在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14 天后。此时“南昌起义”的枪声还没打响,而在东江河畔的广东人就已经将“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运用到现实中。为纪念发生在90 年前的这件大事,本报今起开办 “不能湮没的红色记忆·纪念紫金“四·二六” 武装暴动90周年”栏目,以进一步擦亮我市 “两地文化”品牌,讲好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为振兴老区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茫茫大地,哪块是我们的故乡;济济终生,哪个是我们的知己;孤零零的几个人,连成一起;海可枯,石可烂,此志不可移。”4 月11 日,在紫金县城刘尔崧、刘琴西故居里,今年 70 多岁的刘乃超轻轻哼起这首革命先烈刘尔崧所作的诗歌时,一脸地凝重。


刘琴西之子刘乃超在讲述父亲刘琴西、叔父刘尔崧的革命故事。

兄弟俩双双入党

刘乃超说,1919 年“五四” 运动以后,在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就读的刘尔崧组织了广州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就遭到军警镇压被捕。出狱以后,他写下了这首诗,表现出一种坚贞的革命意志。

中共“一大”后,共产党广东支部正式成立,刘尔崧与挚友阮啸仙、周其鉴、张善铭等都是成员。 1922年夏,刘琴西在广州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广州毕业后,刘琴西从广州回到紫金县开展革命活动,与贺济邦、赖炎光、钟灵、刘乃宏等人先后办起地方部宣讲所、劳动半夜学校和新学生社,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报,为紫金革命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并着手筹建紫金县党组织。1923年8月,紫金县党小组在县城成立。


刘尔崧

刘琴西

为革命脱长褂

在刘尔崧、刘琴西故居里,屋子醒目的位置挂着“世代书香之家”的简介。原来,刘琴西、刘尔崧兄弟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为清代贡生,是紫金县城有名的书香之家。“为了干革命,父亲刘琴西脱去长褂,着粗布衣、穿木屣,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像书生,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更因其廉洁公正,被群众称为 ‘刘青天’。”刘乃超说。

1925 年3 月28 日,刘琴西受周恩来委派,随东征军来到海丰县任职。刘琴西来到汕尾市海丰县后,身穿粗布衣和水裤头(短裤),白天到工场、码头,晚上到店铺、家庭,与工人、市民拉家常,讲革命道理。在他的努力下,搬运、理发工人首先响应,建立了工会;店员、木匠、盐田工会也接二连三地筹备成立。就这样,当地工人运动和整顿市镇秩序的工作开展起来了。

在此期间,刘琴西经常挨家挨户嘘寒问暖,将没收的财物除部分留作政府经费外,其余都分给穷苦市民。群众称赞说“刘琴西做官不像官”,“他来了汕尾雨过天晴”,以后人们又称他是“刘青天”。东征军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具文撤掉了陆丰县镇压农民运动的反动县长,任命刘琴西为陆丰县县长。他赴任时,当地汕尾人民集中在二马路为他送行。有的特地为他做了当县长穿的长衫,有的抬来大轿要送他赴任。刘琴西婉言谢绝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搞革命的干部,不是过去坐大轿、着长衫的县大爷。”话一说完,他提着一个白藤箱,步行赴任去了。群众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人们又因此称他是“赤脚县长”。

兄承弟遗志发动暴动

1927 年是中国革命史上血雨腥风的一年。4 月12 日,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 天之后,刘尔崧不幸在广州被捕,4 月19 日在广州白鹅潭前英勇就义。临刑前,他高声朗诵唐朝太守张巡就义前的名言:“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为革命,刘尔崧甘愿血洒广州,他的胞兄、刘乃超之父刘琴西则受党的委派回到家乡紫金领导“四·二六”武装暴动。

“这不仅仅是给我叔父报仇,还是中共广东区委的统一部署,只是提早了4天!”刘乃超说,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大屠杀政策,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海丰、陆丰、紫金、惠阳于同年4月30日晚同时举行武装暴动。刘琴西于1927年4月 18日秘密从汕头回到紫金县城,研究部署暴动。但他的行踪被国民党紫金县当局察觉,县长郭民发派出暗探,四处搜捕刘琴西,于是中共广东区委只能将原定4月 30 日晚进行的暴动时间提前到 26日晚。当晚11时许,各路农军接到攻城命令后,如猛虎下山,一举攻下县城。翌日贴出“紫金县武装暴动委员会指挥部第一号通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群众:“昨晚县城响了枪,不少人以为土匪抢城,其实不然,而是我们共产党人搞武装暴动。我们为什么要武装暴动呢?因为蒋介石、李济深很坏,郭民发也很坏,他们要杀我们,所以我们要暴动……”

全家颠沛流离不言悔

刘乃超说,父亲刘琴西搞革命,不仅自身随时有生命危险,一家人也因此颠沛流离。“四·二六”暴动后,敌人猖狂反扑。刘琴西为了捍卫新生政权,保存革命力量,带着赤卫队向紫金炮子乡转移。在革命队伍离开县城的当天晚上,刘乃超祖父母和母亲带着一家十几口人也秘密离开了县城,先是到紫金白溪,后又到原河源县叶潭镇,幸好有同族人腾出房子,他们一家人才有个落脚的地方。没想到,在那里一住就是好几年,仅靠其祖父教书和写对联维持生活。那段时间,刘琴西有时也秘密回来,但回来的时候白天不出门,晚上才出去活动。

由于长期坚持艰苦的革命斗争和风餐露宿的战斗生活,刘琴西积劳成疾。1933 年,刘琴西在香港治病期间,被原国民党紫金县长洪砚香觉察,洪勾结港英当局将刘琴西逮捕,押回广州,监禁在广东军阀陈济棠部。刘琴西在狱中受尽残酷刑审,宁死不屈,决不出卖组织,最后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37岁。

“父亲牺牲时,我才出生几个月。父亲的模样是从保存下来的资料图片中看到的,他的革命故事大部分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刘乃超说,1933 年秋,得知父亲牺牲后,全家人悲愤无比。但父亲的革命精神却激励着一家人更加坚强地生活。刘乃超自从知道父亲和叔父的革命故事后,他就立志以父辈为楷模,像他们一样,为国为民做事,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今,年过古稀的他仍然守护着刘尔崧、刘琴西故居,守护着家族的红色文化,也让家族的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遗志 红色


上一篇:满山春茶绿 宾客采茶乐
下一篇:“钢琴奶奶”巫漪丽回龙川恳亲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