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让城市共享湿地之美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环。据了解,我市目 前经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有9个,湿地总面积达28077.03公顷,包括两个国 家级湿地公园(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河源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以及7个县级 湿地公园(紫金县白溪水库草甸湿地公园、龙川县新村水库湿地公园、和平县 河明亮水库湿地公园、和平县黄峰斗水库湿地公园、龙川县龙潭县级湿地公 园、连平县瓮潭湿地公园及源城区双下湿地公园)。而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 区也有两个(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

近日,省住建厅发布了《广东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指引》(以下简称 《指引》),明确了湿地公园可分重点保护区、科普展示区、休憩观赏区等, 其中,休憩观赏区可安排适量适度的旅游设施,允许游客近距离观察与探 索湿地动植物景观,或参与互动体验。针对这一指引,记者走进河源的两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探秘它们在调蓄雨洪、生态净化、休闲娱乐、生态景观 建设方面的情况。


东江国家湿地公园航拍图。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

日前,记者来到万绿湖旅游码头, 一路游去,满目皆是葱茏的树木,让你 领会到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无水不 绿、无山不绿、无时不绿”之美誉。记者 了解到,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 属库塘湿地,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 26348.7 公顷,其中湿地面积(水面) 24880.4 公顷,其湿地生态系统保存完 好,有鼋、水鹿、桃花水母等珍稀濒危动 物,曾被评为“广东最美湿地公园”。

记者从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 处了解到,近年来,河源对湿地公园的 建设可谓不遗余力,根据《广东万绿湖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广东万绿湖 国家湿地公园可以分为湿地保护保育 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宣教展示区、 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和综合管理服务 区五大片区,我市分别通过消涨带治理 工程、岛屿森林改造工程、生态滤场建 设项目、生态林建设、鸟类招引等措施 来改善和保护湿地公园环境。

据介绍,关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我 市一方面加强了对万绿湖水库和东江 水质的保育,保证了万绿湖水库和东 江汇入珠江的水质安全,通过保护与 恢复工程的建设和湿地净化作用,减少 汇入珠江流域的污染物和泥沙;另一方 面,万绿湖湿地的保护示范作用有助于 东江流域其它河流湿地的保护,最终使 东江的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保障 整个东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在保护的同时,我市也非常注重 发挥湿地公园的旅游休闲特性。自 2012 年起,我市利用湿地公园合理发 展旅游业、生态农家乐等,比如“九里 湖”全长4.98 公里绿道建设,完善龙凤 岛和镜花岭游步道,水月湾的水文化长 廊游赏环境,同时,也组织开发了“周末 自驾万绿湖休闲游”“万绿湖枫树节” “欢乐杨梅节”“饮水思源·感恩之旅”等 特色休闲旅游活动与项目。在不影响 万绿湖水质的前提下,我市合理利用万 绿湖生态及水资源,生产优质水产品、 发展旅游业,这一举措也间接带动并解 决了周边2万多居民就业,缓解了社会 就业问题。

东江国家湿地公园:

集众娱乐为一体的全新景区

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在我 市东源县境内,包括东江干流 自黄田以下至里洞口、及至义 和镇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 总面积为776 公顷。该湿地公 园依托东江秀美风光,以客家 文化为内涵,抓住契机,打造了 一个集生态资源、客家风情、田 园风光、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 育、农业科技、高端休闲旅游娱 乐于一体的全新景区。

记者从黄田段沿着东江干 流一路上行,10 余公里的江段, 江水清澈荡漾,这里的湿地以 沙洲岛屿湿地及河流、库塘湿 地复合体为主,充满生机与野 趣。两岸长着光荚含羞草(俗 称簕仔树)和粉单竹,形成了完 整连续的河岸林,蔚为壮观。

同万绿湖湿地公园一样, 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在保护上也 分为5 个功能分布区,通过鼋及 其生境保护、沙洲群保护、河岸 林等工程,同时进行退化沙洲 湿地恢复、退田还湿、河岸景观 林带改造等,来维护东江水生 生物的多样性及东江水环境, 以保证其涵养水源、废弃处理 和蓄水调洪等功能。

《指引》提出,城市湿地公 园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坚持 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 合的原则,适度开展科研、科普 及游览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据了解,我市在近年 发布的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 划中提出,要通过加强河源干 道的维护,沿交通干道和经济 走廊来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 比如恢复河源北部的冰帽山湿 地,作为用于生活迁徙的生物 驿站,形成完整的生态链。而 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则规划在水 景周围合理种植和搭配植物, 提高观赏、休闲及娱乐价值,同 时结合生态旅游开展湿地旅游 和湿地科普教育等游憩活动,最 终要与公园城市形成连同区域 性生态通道,用以丰富城市生态 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将河 源市建设成为适宜人居和旅游、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城市。

本报记者 刘世铭

见习记者 凌敏

 



相关热词搜索:之美 湿地 城市


上一篇:节约用电做得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下一篇:乡村旅游线路凸显个性特色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