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世界客都——梅县 寻觅客家古建筑
小时候曾听我的祖母说起 她祖籍是客家人,在她很小的 时候就跟着父母漂洋过海到马 来西亚定居生活。十几年过 去,待她回到中国已是解放后 的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她 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一直在广 州生活,她跟我们说,怀念着那 短暂的客家生活,也怀念她曾 经的初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直到 祖母过世也未曾一睹客家梅县 的变迁。缘,就是那么奇妙,今 天的我有缘来到素有“华侨之 乡”的梅县,这里让我回忆起祖 母的情感,也让我种下了对梅县 独特的情结。
来了就是客,这一次让我做 一回客家人,与远方的你一起去 寻觅客家古建筑。
松口古镇
有千年历史的松口古镇, 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也是 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有着“自 古不认州”的盛名,它是明末 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 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 策源地之一,其客家山歌更是 驰名中外,文物古迹天然风景 比比皆是。
松口古街
作为历史深厚的松口古 镇,最耐人寻味的就要说“松口 古街”。松口古街十分繁荣,全 长约一公里,临江400 多间店 铺行程曲折起伏的古镇轮廓。 在松口古街不仅能品尝客家风 味的各种小吃外,最让我着迷 的应该是这里浓郁古朴的风情 和又有南洋风格的灰塑骑楼。
古街的店铺平面布局对称 方正,是夯墙灰瓦面的两层建 筑,活动木板铺面、仅容一人站 立的阳台设计,在其他骑楼街 也是十分难看见这种建筑设 计,确实别具一格。
火船码头
松口古镇的火船码头是 一个承载着许多海外华人华 侨的思乡情结,这个下南洋的 始发地,就是他们的根,许多 海外华侨华人回到松口,都会 到码头看看曾经改变他们一 生命运的码头。而且他们的 后裔也会来到这个充满思念 的码头,面对滔滔江水,遥想 祖辈们当年泪洒江水,与故乡 亲人离别的情景。
元魁塔
松口古镇上有一座载满传 说的古塔——元魁塔。古塔结 构为楼阁式,呈八角形,七层, 高四十余米,底层为方块花岗 石,余层以青砖砌筑,塔顶嵌有 铁铸宝葫芦,底径约1.5米,重 万余斤。
并且相传当江水涨满,崖 下江水满潭,水涨时汹涌澎湃, 万马奔腾,景色壮观。300多年 来,元魁塔一直矗立梅江北岸, 华侨出洋乘船,必经此塔下。 离乡背井的人们,每至此地都 会不约而同地翘首仰望它的雄 姿,依依不舍而去。多少年来, 这座象征家园的古塔一直矗立 在海外赤子心中。
松口古镇,古色古香耐人 寻味。它的“古”,是建筑的悠 久、富有底蕴充满故事;它的 “色”,是风景优美、山清水秀; 它的“香”,不仅仅是美食的诱 人,更是客家人对来客的热情 和朴实的人情味。
▼交通:
自由行的旅客从火车站下 车后可以乘1 元的公共汽车、5 元的三轮车、10 元以上的的士 去月梅车站。到梅江区月梅车 站后再坐10 元左右的中巴车 到松口镇即可。
南口镇侨乡村
侨乡村是一个拥有500多 年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华 侨之乡。侨乡村生态风景秀 丽,民风纯朴,除了那遍地的油 菜花,还有31 座美轮美奂、建 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百年 客家围屋。
南口镇客家古民居建筑是 客家建筑文化的象征,在整体 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 建筑特点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 院,也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 是一种体现了街曲巷幽、宅深 院大、过街楼碉堡式等特色。
德馨堂
德馨堂围龙屋坐西南朝东 北,二堂、四横、二围龙,通廊结 构,前低后高,是粤东典型的传 统围龙屋。围屋两侧附属建筑 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 用,屋前有禾坪与池塘。
秋官第
秋官第为潘氏老祖屋,傍 山而起,属“三堂六横一围龙” 形制。秋官第不仅是南口潘氏 子孙初创的居室,又是客家历 史人文的启蒙学堂。里面斑驳 岁月的痕迹,留下了莘莘学子 的美好回忆,同时将生生不息 的学子送往世界四面八方,让 中华文化遍布全球。
南华又庐
南华又庐是一座很大的客 家围屋,光看那10000 平方米 的占地面积,就知其气派不 凡。也是侨乡村中唯一一座结 合了西方元素的围屋建筑。
据说当年建房子的钱是用 船从南洋运到汕头,然后雇人抬 到梅县。当时没人知道总共花 费的具体数目,有说十多万大洋 的,也有说不止的。建房子用了 18年时间,装修好就已经是二十 多年了,光绪30年(即1904 年) 才完全完工。在建房的过程中, 潘祥初先生回来看过一次,房子 没有建好就在外面去世了。潘 先生曾经说过,他的族人应在这 房子里一百年一聚。2003年9 月,南华又庐迎来百年华诞。作 为潘祥初的裔孙,潘毓刚先生及 其堂兄弟全家情牵故里,纷纷从 世界各地回到祖居地南华又庐 寻根祭祖,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对祖先的一种尊敬。
交通:
桥乡村离梅州市区较近,打 车前往或自驾只需15~20 分钟 左右的车程,交通比较便利。
星空
上一篇:所城的春天
下一篇:寻觅隐匿于清代文坛的披雪瀑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