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亮剑”市区停车难
市政协委员“亮剑”市区停车难
建议科学规划停车位、发展“城市智能共享停车”
近年来,私家车仿佛一下子挤满了市区的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区,停 车难也成了很多车主的困惑。可以说,当前“停车之痛”已成为城市通 病,因停车问题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在政协河源市七届二次会议期 间,温达雄、林潮炫、殷汉华、邓运德、陈少青、赖弥平等多位政协委员,就 如何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纷纷“开腔”,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昨日中午,中山大道与建设大道交会处的凯旋城广场停车场已近饱和。
现状:市区停车难
根据市车管所的数据显示,去 年1 至12 月,全市共新增小型机动 车38981 辆,月平均上牌量接近 4000 辆。截至2017 年底,全市小 型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154100 辆。虽然每年市委、市政府通过改 造、新建增加了一些停车位,但依 然杯水车薪,市区停车难问题仍旧 突出,停车难已经成了当前影响居 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政协委员们的调查摸底发 现,车多位少、违规占用停车位、公共 交通不发达、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不强 是造成市区停车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原因一:车多位少,公共停车位少
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共有机关 单位、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地的 各类停车泊位66197个(不包括市高 新区),而已经划分的道路路内仅有 8200个、人行道有2300个,市区汽车 总量与道路停车泊位比率仅为17: 1。对比市区小车数量,路面上的停 车位也就显得“微不足道”,停车供需 严重失衡。市区住宅小区38905个 的停车位约占停车位总量的59%,上 班期间小区的停车泊位便成了空置, 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样,不少单 位的停车场在周末、节假日没有对 外开放,也造成了停车资源的浪费。
原因二:违规占用停车位,人为导致停车数量减少
在市区中心市场周边、兴源路、 旺源路、永福路等一些商家为了吸引 顾客,把“禁止停车”的牌子摆在公共 停车位上,将公共停车位变成了私人 停车位。还有些司机因技术较差或 部分文明修养较差的市民,不遵守停 车规定,乱停乱放车辆现象严重,人 为造成停车地点能停放的车量减少。
原因三:公共交通不发达,绿色出行意识不强
由于当前我市公共交通网络 和公交工具不健全,市民为了出行 方便当然会考虑购买和使用私家 车。而且,当前市民绿色出行意识 不强,对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等绿色 环保的出行方式,仅仅停留在倡导 层面,尚不能产生有效、发自内心 的绿色、生态、环保意识和理念。
措施:科学规划停车设施
面对停车难问题,不少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
措施一:科学规划停车设施
政协委员温达雄等认为,解 决停车难问题,首先要做到科学 规划并合理配备停车设施,将停 车设施的规划建设与城区发展的 规模、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做到 提早谋划,与充分利用现有的便 道和路边资源开辟新的停车设施 相结合,逐步形成以配建停车场 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助、 路边停车泊位为适当补充,与城 区整体交通系统相协调、供需和 谐的静态交通格局。
措施二:惩治违规占用车位,倡导市民绿色出行
政协委员林潮炫与殷汉华认为, 政府应该对商家与个人违法占用公 共停车位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并建 立长效管理机制,杜绝占道经营、 私占公共车位等现象,此外,还应 对其他车辆占用停车位、机动车不 合理停放等现象也要进行严厉处罚。
政协委员张源等认为,我市还 应大力发展市区公共交通,尽快规 划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引入绿色低 碳高科技的轨道交通。大力宣传和 倡导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
措施三:发展“城市智能共享停车”
政协委员赖弥平等建议,我 市应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 据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建设 “城市智能共享停车”平台。在 中心城区的主要道路(如:兴源 路、大同路、红星路等)实行计时 收费停车,移动支付付费,利用 价格杠杆原理,调节停车供需之 间的矛盾,提高停车位的使用 率、周转率。此外,也应将部分 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和住宅 小区闲置出来的停车位共享出 来,用移动支付的手段实行计时 有偿停放,实现错峰、错时停车, 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
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期间收到提案188件
又讯:昨日,记者从市政协提案法制委员会获悉,在政协河源 市七届二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 会,积极通过提案履职建言。截至2018 年1 月17 日19 时,共提交提 案188 件,内容涉及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 域。其中,围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36 件,围绕社会保障 和改善民生的提案57 件,围绕科技教育体育文化事业和人才培养 的提案53 件,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26 件,围绕法治 建设和法制的提案10 件,其他提案6 件。
■本报记者 刘曦 彭茂洋/文 陈仕平/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