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女战士” 刘少娟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刘少娟,九三学社社员,农业推广硕士,驻源城区源南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队长。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机关选派干部到镇村一线,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刘少娟是单位第一个报名到基层工作的干部。初到源南镇,刘少娟首先克服了自身的主客观困难,丢下家中需要照顾的孩子和老人,和源南镇的基层干部一起走村入户,与老百姓交朋友,建立起了真挚深厚的友谊。由于敢想、敢说、敢做、点子多、胆子大,面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繁杂、琐碎、难度大的实际,刘少娟毫不退缩、勇于面对,源南镇干部群众都称她是一个真正的“女汉子”。


刘少娟(右三)在源南镇双下村一土法酿酒厂调研。

脱贫攻坚战场的“尖刀兵”

2018年,正是脱贫攻坚爬坡过坎的时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阶段。作为驻源南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队长,刘少娟必须引领干部群众树立咬定目标不放松的信心,充分发挥“尖刀”作用,才能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望。

为尽快熟悉村情民意,刘少娟带领驻源南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成员到田间地头,深入了解生产情况和村情民意。在入户调研的基础上,她认识到,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干部是核心、产业是关键。为此,刘少娟提出“党建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加强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宣传,提振村“两委”干部工作热情。

短短一年时间,源南镇各村党组织阵地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氛围良好。与此同时,刘少娟还率先在全市建立“四定期”机制,即每月定期与市县组织、农业、住建、扶贫等部门沟通对接,明确工作重点难点,确保工作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每周定期与镇有关部门和村干部进行分析研判,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整改推动工作落实;每周定期到村入户,检查工作进度,督促工作落实;每周定期走访群众,增进群众感情、汇集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四定期”机制有效地激发起镇村干部和基层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得到市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基层群众的“贴心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基层一线“披挂上阵”以来,刘少娟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的诺言。

6月,我市连接遭受“6·10”“6·12”特大暴雨袭击。6月13日,工作队接到群众反映,位于城南水厂工地的山下有一户农户因出行的道路被洪水阻断,被困在房屋里,此房屋存在山体滑坡的隐患。刘少娟心急如焚,马上组织驻该村精准扶贫队长、村干部和城南水厂工作人员一起另辟通往该房屋的芒头草路,冒着暴雨徒步一个多小时走到该房屋,把农户带到安全的地方进行安置。

6月14日,工作队又接到双下村第六小组石芽坑处村民赖亚莲反映,该村民小组因持续强降雨出现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并有漏电危险的水浸点。得知这个情况后,刘少娟立即联系供电部门,迅速排除漏电危险,并协调镇政府派出钩机等、村里派出施工人员,从市高新区运来土方,及时填埋垫高水浸点,并连续几天到施工现场跟踪督查填土工作,有效保障村民出行安全。过后,有村民专门发来信息,称赞刘少娟不愧是群众的贴心人。

眼盲病人眼中的“光明使者”

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刘少娟的理解,就是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和关怀,并不仅仅是在急难时,更多是体现在日常里、小节中。2018年9月,在一次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刘少娟了解到双下村贫困户黄来苟家中3口人没有热水器洗澡,家门口没有路灯照明,生活非常不方便。她立马协调镇扶贫办和村为其安装了热水器和路灯,力所能及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源南镇,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患有白内障疾病,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不少患者都对白内障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导致出现了不少眼盲病人。到源南镇工作后,刘少娟对这个现象十分关注,并下决心帮助群众去除病症、重启光明。她积极发挥九三学社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主动向基层委领导报告情况,并请求邀请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开展帮扶河源暨精准医疗活动,组织医疗专家团队为源南镇村民进行义诊,并确定每年至少为河源当地贫困家庭100名白内障老人患者实施免费手术救助,并为贫困家庭有脊柱侧弯及先心病的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上一篇:东源县上莞镇常美村以红色文化为依托 打造生态园模式扮靓美丽乡村
下一篇:请为孩子系好暑期“安全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