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民生盘点]民生工程达民意 为群众办实事
1月22日,省专家组到东源开展教育“双创”督导评估工作,高度评价该县教育发展水平。
核心提示:
“以前我们这里没有垃圾处理场,路边到处都是垃圾,不但气味难闻,而且有很多蝇蚊。有了垃圾处理场,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情也舒畅多了。”日前,记者在东源乡镇采访时,有不少村民向记者道出了镇里的变化。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东源县为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问题,投资2000 万元建设乡镇垃圾填埋场工程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据悉,去年,东源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相继完成了一大批工程类民生项目,涉及教育、水利、城乡清洁、城乡规划等方面。件件都是便民、利民、惠民、为民的实事,奏响了一曲曲和谐幸福乐章,描绘了一幅幅温暖民心的民生画卷。
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东源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狠抓布局规划、资金筹措、硬件建设、教育质量等重点,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截至目前,半江、上莞、叶潭、蓝口4 镇“创强”已完成投资7500 万元,并于去年11 月底前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组检查验收。县城10 所间学校“创强”累计已完成投资1500 万元,其它各项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4 镇“创强”是2014 年县政府为民兴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县“创强”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做好统筹、决策、指挥、协调等工作,督办解决有关问题。县委书记叶少军、县长何广延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 “创强”工作,经常深入到乡镇、农村学校督查“创强”工作,现场办公,解决创建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要求乡镇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严把工程资金预算关,在确保达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财力确定硬件建设标准,严禁为追求形式上的高标准而造成债务负担。
为确保县城板块教育“创强”扎实推进,东源落实“创强”工作问责制,建立“创强”督查考核机制,将“创强”工作列入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和单位年度考核范围的重要内容之一,兑现奖惩。目前,4 镇“创强”已完成投资7500 万元,并于去年11 月底前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组检查验收。
东源县自2007 年开展教育创强工作以来,全县共计投入教育创强资金10.54 亿元,全县21 个乡镇和县城学校全面完成教育创强任务。今年1 月24 日,省督导验收组作出督导评估意见,同意东源县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验收,并将按程序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审批。
已投入使用的东源县城污水处理厂。目前,全县有13个乡镇建成使用污水处理厂。
投入2000万建乡镇垃圾填埋场
“以前我们这里没有垃圾处理场,路边到处都是垃圾,不但气味难闻,而且有很多蝇蚊。有了垃圾处理场,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情也舒畅多了。”日前,记者在东源乡镇采访时,有不少村民向记者道出了镇里的变化。据悉,这是东源县投资2000 万元建设乡镇垃圾填埋场工程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据了解,深化巩固城乡清洁工程、建设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是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是2014 年县政府为民兴办的 “十件实事”之一,该县统筹安排资金2000 多万元,大力推进乡镇垃圾填埋场改造升级工程。该县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县委书记叶少军、县长何广延多次召开会议对推进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行研究部署,对资金筹措、建设标准等提出意见与办法。
此外,制定出台了《2014年深化巩固城乡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和《东源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及项目验收办法》,明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目标、资金来源、标准、管理等相关事项。目前,县大肚坳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通过招标已确定建设单位,12 个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项目(其中4个建有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已竣工投入运作,15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已建成使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与此同时,城乡清洁工程水平进一步提升,船塘、蓝口、康禾等镇污水处理设施动工建设,去年有13 个乡镇建成使用污水处理厂,占乡镇数的62%,是全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最多的县区。
水利工程建设有成效
件件民生小事汇聚起来,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让老百姓感到开心的民生工程还有:东源县大力建设水利工程。 2013 年至2014 年,东源全县规划省级水利示范县建设项目135 宗,其中中型灌区改造工程1 宗,小型灌区改造工程57 宗,小型机电排灌工程51 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9 宗,中小河流治理4 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 宗。目前,各个工程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基本完成项目89 宗,在建工程项目31 宗,15 宗项目已完成可研和立项等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9 亿元。
东源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千方百计加快推进水利建设。为确保省级水利示范县建设顺利推进,东源成立了由县长何广延任组长的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规划和实施,并将省级水利示范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列入“三赛”考核目标、县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县“ 十件民生实事”等大力推进实施;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设立村级水管员,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机制,解决省级水利示范县工程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这一系列部署和举措,有力保障了省级水利示范县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规划目标、质量要求、完成时限”顺利推进。
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全覆盖
东源把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作为打造宜居城乡,建设秀美东源,争当打造“广东绿谷”先锋的重头戏来抓,连续两年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列为县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记者日前从东源县建设局获悉,纳入今年第二批实施的灯塔等13 个乡镇121 个村庄规划编制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包括11 个名村、30 个示范村)。
该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落实工作。县委书记叶少军、县长何广延多次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县城、乡镇调研和督查镇村规划编制工作,对县城及镇村规划编制工作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主持研究制定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划编制工作目标、思路与措施。
同时,县政府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每个行政村给予2 万元作为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经费。规划编制队伍深入到乡镇村庄,结合各村庄的区域位置与发展优势,按照村庄规划编制的“六大类型”(人居环境整治村庄、产业经济发展统筹规划村庄、建设活动加强管控村庄、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村庄、打造乡村景观村庄和其他类型村庄)对规划区范围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实地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坚持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编制不同类型的镇村规划成果,使规划编制成果在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居风貌、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方面突出地方特色。
本报记者 戴媚 特约记者 何小流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