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脚上岸的何宏周讲述水上人家的故事
何宏周手绘当年从河源行船至龙川老隆历经的地点及险滩图。
东江,古称循江、湟水、河源水、龙江。作为槎城的母亲河,东江繁衍、抚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人民,其中也包括那些曾活跃在东江江面上,以运输或捕鱼为生的水上人家。如今东江涛声依旧,人们或许只有在孤帆远影的一叶扁舟中或在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画面里,才能捕捉到他们模糊的身影,然而当掀开昔日水上人家生活轨迹的一角,一股古朴、粗犷之气便迎面而来。
日前记者来到江东新区紫河桥头临江边,走进原源城区水运总公司船队经理何宏周家,听他讲述水上人家的故事。虽已71 岁高龄,何老依然神采奕奕,满头银发格外惹人注目,依稀可见当年水上“弄潮儿”的粗犷身板。
祖辈撑船“水上漂”
百越先民早就善于利用舟楫在江河航行。秦汉平定百越、南越战争中,也是派遣了大量“楼船之士”,通过水路挺进。在数十年前,在公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水路仍旧是人们出行的便利选择。轮船和木驳船便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惠州至老隆的航运,经古竹、河源、义合、黄田、蓝口、柳城、佗城等城镇可通航各种船只。
当然,这些何老没有看到。1945 年出生在东源新回龙镇的他,幼时印象中,只有依稀祖父撑船打鱼的模糊影子。1957 年11 月《长江文艺》刊登了一则由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何福添创作的《渔家乐》:东江河水日夜流,双手摇橹催渔舟。哗啦一声把网下,五湖四海任我游。谁说渔民没有家,谁说渔民生活差,水晶宫里多逍遥,满船肥鱼满船虾。
何老说,这就是他祖父一代人的生活写照,不过,打鱼人生活过得并不怎么好,往往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风里来,雨里去,只为多打些鱼虾来养家。到了父亲这一代,祖父一身打鱼的“本事”并没有传下来,喜欢识文弄墨的父亲不会打鱼,只会撑船搞运输,在公社表现突出还干起了公社会计。
“撑船”受苦似乞丐
1958 年,何老初中毕业后,子承祖业,脱鞋上船,也跟着父亲干起撑船搞运输。其实,当初已尝尽撑船之苦的父亲并不愿意他再干这日晒雨淋的活,可又一想,水上人家,除了持一根篙,划一划浆外,根本就干不了其他事,兴许这干撑船多少还能糊口饭吃。就这样,他18 岁就正式上船跟父亲撑船。
说到这里,何老情不自禁吟起了一首撑船谣:撑排人,没做头,日日夜夜在外头,头顶晒日头,汗流脚踝头。背纤背到五更头,霜打额角头。吃的冷饭头,睡在水上头,盖的破被头。一个浪头,打湿破被头,冻得浑身达达抖。吃的苦头,拿的零头,你要讨添头,请你吃拳头。老来没劲头,只好睡在屋檐头。“哎,撑船人受苦呀,上蒸下热、风吹雨打地过日辰。”何老不无感慨地说。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句老话,道出了撑船行业的艰辛。何老说,撑船人喜欢顺风顺水,从河源到广州,一般顺水只需2 至3 天,返程时逆水行船,却需要半个月时间,一家人整天生活在船上,任由风吹雨打太阳晒,如果是数九寒天河风刺骨,河水冰冷更是难熬,十分辛苦。
东江水险急滩多
撑船,还有几样东西也是不能少的。卸货用的搭钩,落雨天穿的蓑衣和草鞋,草鞋必须备上十来双。除此以外,还有两件必备工具。一是桡。桡是放下船时用来把握方向或者借力平衡用的。二是撑篙。撑篙有讲究,篙不能太大或者太小,一般刚好一手好捏。
在传唱至今的新丰江水路歌中有这样几句:徐洞女食禾溪水,脚踏高涧乱忙忙。古州滩头水又紧,好得白马渡过江。意思是说,从河源到老隆这一河段,最难走的就是古州滩头这一段。何老说,那艰险情况,就如同在鬼门关上走一遭。
这一带水路太弯,要把船顺当地通过来,手里这把桡真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船上,一般头尾各一人,站船头的人要熟悉水路,哪里有急滩,哪里有暗礁,都要心中有数,站船尾的人要会掌舵,船头的人叫转左转右,船尾掌舵的人就要急速应变,动作稍慢就有触礁的危险。
一生记忆留给谁
1997 年水运公司解体,已经做到船队经理的何老洗脚上岸,过起了侍花弄草的安逸日子。不过,曾经是一个屹立船头的弄潮儿,那水上人家的记忆又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记忆深处翻腾。每每夜间听到窗外风雨声,尤其是在雷电交加之夜,他从梦中醒来,还以为人在船上随风漂荡。
“日头一出照惠阳,脚踏草鞋转本乡。七女有缘来相会,水口井头结鸳鸯……”这是东江中上游地区流传最广的一首地情歌谣,唱出船家从惠州至龙川老隆这一东江河段中沿途50 多个地名、村名及17 条河流名,何老至今能背出来。
结束了水上人家生涯,何老生活安定而知足,然也有几许落寞。他说,一生记忆留给谁,想把水路歌谣传承下去,却又不知传给谁。他至今仍精心保管着父亲当年任第六合作社会计的手迹。他说,像这样来自水上人家的旧物已不多,想把父亲的东西保存下来,让后代不能忘了曾经的先辈是渔民之子,不能忘了当年的撑船生活。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紫金铁锅
下一篇:王蒙:阅读无可替代,经典无可替代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