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百世风华谁牵念 古意酽酽醉心间

 
下车文昌塔,欲重振下车文运。

作为粤赣边陲重镇,和平下车被誉为 “广东名镇”,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人文历史景观。据市文化部门日前考证,下车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55 处,包括德公祠、马山坳、赤地咀等新石器时期遗址 5处;敬公祠、德公祠、乌鸦落洋等明代古建筑7处;书廊下、赤鼻咀、家燕大夫第等清代古建筑38 处;白面嶂“紫微宫”、石达开祖居地、徐傅霖故居等近现代重要史迹5 处。不仅如此,下车境内兴隆古村被省文联定为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徐傅霖故居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日,下车镇委、镇政府相关人士在谈到建设广东名镇时表示,将把下车镇定位为农渔特产型名镇,充分发挥其人文历史、生态农业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产业,完善和配套休闲服务设施,把下车建设成为闻名全市、乃至全省的农业旅游观光名镇。

“一门三进士”,诉说昔日荣光

在和平下车,若论名门望族,则首推徐氏家族。下车徐氏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700 多年,已繁衍至28 世,人才辈出,累代簪缨。和平县曾有“头林二乌三和平”之说,“头林”意指林寨居首,“二乌”即乌虎镇位居其二,即今日下车镇。下车能获得如此之荣光,徐氏家族功不可没。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惠州府考棚文昌宫列牌镌刻芳名的文人中,有进士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徐定章(武进士)、徐延翼等13 人,举人10 人,贡生、邑庠生300 人。其中,徐廷芳及孙徐延泰、曾孙徐旭曾祖孙3 人皆进士,谓 “一门三进士”。

为宣扬宗族功德,徐氏族人在下车兴建了诸多大型建筑,以徐氏13世俊甲公所建“中心围”最为有名,其最引人注目的当是“ 进士坊”。古时牌坊大多建在路边或空旷处,而这 “中心围”牌坊却附建在大门上,与门楼连为一体,颇为罕见,系徐廷芳在乾隆七年(1742 年)中了72名进士后所立。

“进士坊”如今已成为“一门三进士”的纪念碑,备受邑人珍爱。“祖进士,孙进士,一门三进士;叔明经,侄明经,三代九明经”,和平乡民传颂的这支歌谣,说的就是和平下车徐家的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祖孙3人。这其中,徐旭曾最为后人所纪念。1808 年5 月,徐旭曾口述,博罗韩生记之,称之为《丰湖杂记》,这是最早关于客家问题的著述,后人称这为“客家人宣言”。该文提出一个重要论断:“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

“浰东小筑”,见证百年风云

近代史上,和平徐氏文风更为骄人,民国时期和平县入读高等院校73 人中,徐姓后裔 28 人。徐傅霖更是名冠东江,堪称近代史上名人,其早年留学东洋,后历任国会议员、南方护法军政府大理院院长、司法部长、总统府顾问、国民参议员、国府委员、国大代表、国民政府正副总统候选人。由于徐傅霖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如今在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旧址还挂着他的画像。

坐落在下车镇石含村的名为“浰东小筑” 的古建筑,就是徐傅霖故居,至今仍保存完好。近日,记者来到石含村,一睹“浰东小筑” 风采。据徐家后人介绍,“浰东小筑”始建于民国元年即1911 年,历时10 年到1921 年才最终建成。该建筑纵东向西,依山傍水,青砖墙,木架梁,硬山顶。抖门和正门门框均采用青石材料,上嵌青石匾,正门和抖门前各有两条石柱承檀。站在“浰东小筑”的廊檐下,不远处的青山云气飘忽。天井里满是厚厚的苔藓。围墙内的小院几丛疏竹在墙角掩映,清风徐来,花香淡淡,前人总是寻求一种“天人合一”之感,记者在此处有着深切的感受。

漫步“浰东小筑”,领略到一股朴实之风,但也不乏大气。除了房梁上浮雕着镀金漆的游龙及花卉图案外,最让人注目的是故居里众多的名人政客题字题联,实属罕见。抖门上的匾额“浰东小筑”,两侧的对联是“世承高士芳微衍文明种族翕顺家庭永怀旧德;门挹遥天佳气对辉烂星云光华日月丕焕新猷”,为时任国民政府农林总长谷钟秀亲笔题写。正门则题 “高士旧家”,与对联“扩鸿图以迪前光务遵祖敬宗一派渊源溯东海;谋燕羽而治后裔勉积堂伴绿野;志在济时霖雨先优后乐赋闲何日慰苍生”,相映成趣。上厅有木匾,上书“亦政堂”。二厅屏风上书“文明进步”,均是谭延闿所题。这诸多对联无一不体现了旧时政界人士怀“济世之心”同时也有“归田园”悠游度岁的心理。其实,这几副石刻对联差点在文革时毁于一旦,幸亏当时徐氏族人想办法在对联上面涂上石灰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的徐氏族人共有 100 多人,分布在美国、台湾、江西、广东等地。逢年过节的时候,徐氏族人,也就是在国内的徐傅霖兄弟的后代,会到“浰东小筑”相聚,那时候,这里便显得十分热闹。

重建文阁,期待重振文运

也许有人会问,下车徐氏何以人才辈出?也许答案就存在于徐氏代代相传的家训中。徐氏家训曰:“圣贤相传,儒术是宗,丈学之道,日丽天中,修齐治平,理则皆同,妖言邪说,王法不容,凡滋异端,切莫以攻。”《惠州书院考述》认为,和平下车徐氏家族重视子弟教育,文风流播,科名鼎盛,除三进士、武进士徐定章外,举人徐延第、拔贡徐延翰等,均为其中佼佼者,为和平县文人名人最多的一个乡。

其实,下车镇之所以被评为广东名镇,除了拥有中心围“进士坊”、“浰东小筑”等古建筑外,还与下车墟集的水口钟山文昌塔有着莫大关系。文昌塔堪称下车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象征。“今之文昌之祀已微,建阁以醒世之科名梦者。”清朝嘉庆四年进士徐旭曾当初建下车文昌阁时,就曾感叹于科举没落下车文运日渐式微。建成后,每逢科举制之年和神诞之日,当地人无不齐聚文昌阁,膜拜与孔子并尊的文昌帝君,举行文昌会,祈求当地文运昌盛,希望文曲星能点中自己,高中状元。可惜解放后不幸毁于山火。

2010 年,下车贤达人士徐梅添捐资 100 万元在原址重建了文昌塔,并在塔门新题对联一副“望紫云观乌虎,密石当碑书往昔;攀雪峰挂玉龙,定河为墨写今朝”,由以前的三层扩建到七层,续写了下车文运昌盛历史,以图再现昔日“文化之乡”的荣耀。

记者沿文昌公园小径逐级而上,两旁树木葱郁,佳气清秀。塔前广场上,立有6 块碑刻,上面有文进士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武进士徐定章、民国法学专家徐傅霖以及中共和平第一任县委书记周宝时的事迹简介。碑旁古松林立,古风酽酽。乘兴登塔眺望,田园村落,小河山冈,尽收眼底,想起昔日士人们带着虔诚敬畏的心境,走进清幽古朴的高阁,向文化先贤表示敬佩,在隐隐迢迢山水间感受文运昌盛的雅致余韵,下车名镇,留醉在文昌塔!

下车“四大名菜”

韭菜捆板:亦称米粉板、卷板,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加上韭菜,北风南味,别具特色。和平下车地区,几乎家家会做,人人爱吃,街头小吃摊上也有出售。

生焗酿豆腐:由嫩滑的东江山水豆腐制作而成,含钙量高、脂肪低,且口感稀软、制法精细。成菜后热气腾腾,味香汁浓,极具食相。做法也较简单:将五花肉、葱花、咸鱼混合在一起后剁成肉泥,加上配料,搅拌成肉馅;接着取每块豆腐在中间挖一小洞,置入肉馅;随后将酿好的豆腐放入干锅中,用中火生焗15 分钟左右取出,放入砂煲,下老抽调色加葱花等便成。

农家菜干煲:下车人习惯将吃不完的青菜晾晒成菜干,做成“农家菜干煲”,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油而不腻,是客家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其做法是将五花肉煎出猪油,将菜干在清水中浸泡30 至60 分钟后,捞出切断,与煎过的猪肉一起焖片刻,随后加入精盐、白糖等辅料,将生黄豆撒铺在菜干猪肉上,慢火煮熟即可。

农家白切腌鸡:农家白切鸡是下车传统特色的一大名菜,以皮脆、肉滑、骨香、味浓等闻名,夹一块放在嘴里油而不腻,香而不燥,纯纯的熟油香气在鼻子里透过,令人垂涎。其做法较简单,将宰杀好的腌鸡掏空内脏,然后用慢火熬35 分钟左右,捞起切成块状后,将食用油、干葱、盐搅拌在一起淋到鸡肉上面即可。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吴焕逸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重镇 和平


上一篇: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开幕式
下一篇:河源吹响"创建教育现代先进市"号角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