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守护“手上功夫”

剪纸、雕刻对于老一辈人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但对于80、90 后可能有些陌生,00 后的娃估计闻所未闻。面对这些越来越少见的传统工艺,很多年轻人已不再想去传承。为了改变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现状,近日,国家在传承传统工艺上终于出台计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要求立足传统文化,借鉴国内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与产品品种,提升设计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一流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

其实,早在《计划》发布前,不少媒体就从生动形象的角度报道了传统工匠。在短短的时间内, “新手工艺”“重拾手作传统”等名词在社会大众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采用传统工艺元素生产的新日用品和文创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和市场的欢迎。这股风潮,推动传统工艺发展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源连平县的泥鸡、和平县的“墩头蓝”织布技艺、打铁等传统工艺制作,除了偶尔在媒体报道上“昙花一现”,报道之余呼吁加之传承、保护外,之后又开始渐渐远离大家的视线。《计划》发布后,这些传统工艺是否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能够落实到传承中?

笔者认为,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技师的个性化制作,具有机械化生产所不能替代的特性。而传统工艺要发展的前提是“传”,有人传承这门工艺的特色,加以改进才能得以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至今有不少传统工艺已经失传,传承者与政府部门理应有责“亡羊补牢”。面对部分面临丢失的传统工艺,亟待找到一个突破的出口。除了竭尽全力保护外,笔者认为,应该调动广大年轻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及理解,建立专业队伍与良性运营机制,这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而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吴奕镇



相关热词搜索:功夫 传统 工艺


上一篇:“正经工作证明”
下一篇:想捐300元错捐3万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