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孽 缘

■谢雄鹰 著

第五章 成家立室(十)

谢红柳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女孩,虽然初次与谢嘉生见面,但感觉不错:首先是觉得谢嘉生人长得高大威猛,极具男人味;其次是人生得英俊帅气,能让人一见如故,怦然心动,顿生爱意:三是生得沉实稳重,没有浮华俗气。这三条理由,已让谢红柳心旌摇动,爱意荡漾,足以使“山沟沟”劣势理由不再成为理由。于是,她心感满意,嘴上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我注重的是人,而不是其他。另外,我爸爸也有一些社会关系,到时如果有机会,帮他找份事做做,离开晓水村,不就‘深山飞出金凤凰’了吗?”

谢菊梅立即拍起掌来,笑声朗朗地用当时一句比较时髦的话说:

“好一个革命的浪漫主义,我支持,我拥护!”

于是,一场意外的相遇,筑就了一场意外的姻缘。

事后,他们回去征求了各自家长的意见,几乎没有遭到任何异议,唯有的一个要求就是,婚姻必须是革命化的。因此,他们没有举行什么婚礼仪式,也就没有留下任何悬念,双方家长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革命化的饭,就算完成了这对儿女之间的一件革命化的婚姻大事。

第六章 缘起腹中(一)

弹指一挥间,转眼又一年。

所谓的“又一年”,其实只不过几个月,这里指的“年”,并非指一年中到达了12个月的总时间,而是以时间的年号跨度而计算的。譬如1969年,1至12月中的任何一天,都属于1969年内的时间,但如果从该年度中的最后一天跨入到下个月的第一天,实质上时间已跨入1970年,以这样跨年度的角度来说“年”,虽然它的实际时间只有一天,但我们往往可以说“新旧两年”。

这种情形,其实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譬如大年初一去跟亲戚朋友拜年,许多人都有“幽之一默”的经历,普一见面,人们就会说:“送去旧年,迎来新年。新旧两年不见,恭祝朋友新年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万事胜意!”如此这般,一番热闹,一番客气,时间就真的过得很快,如同飞过去一般。

谢明德、谢菊梅与谢嘉生、谢红柳这两对新人的情形就是如此。他们是在1969年冬结的婚,但过了年之后,就算是结婚的第二年了。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谢明德与谢嘉生都是1951年春出生的,就是说,满打满算,1969年冬,谢明德与谢嘉生的年龄还不足19周岁,按当时《婚姻法》规定的年龄,男的20周岁、女的18周岁才能结婚,女的不成问题,因为谢菊梅和谢红柳都比谢明德和谢嘉生小一岁,即1969年冬她们均已18岁多,符合《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年龄,但谢明德和谢嘉生的实际年龄则没有到达法定年龄,从法律的定义考量,可说是违法结婚,况且他们也没打结婚证,就更有违法结婚的嫌疑。话说开了,就算他们到了民政机关进行婚姻登记,也会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法定年龄而登记不了。所以,严格说来,他们的婚姻是不合法的。

话虽如此这般之说,但实际的情形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就婚姻现象而言,并非他们才如此这般。事实上,这种现象也非尚平地才绝无仅有,在中国许多边远落后的农村中都普遍存在。就尚平地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种现象自古有之,而且尚平地有早婚的习惯。据上几代的老年人说,解放前,当地有些女子13岁就嫁人了,14岁就当了妈妈,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尚平地的婚姻现象,你会认为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至于吗?13岁,发育也还不够健全啊!可是,客观归客观,实际归实际,尚平地就是这样,早婚或未到民政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就结婚是普遍现象,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有谁还会大惊小怪,多此一举而七管八管?如真有人管,这事反倒会被认为“狗打老鼠,多管闲事”,正常中的不正常了!

因此,谢明德和谢嘉生结婚是否达到法定年龄,是否办理了登记手续,是不会有人去过问的,只要男女双方家长同意,有条件的公开摆酒,没条件的亲朋好友凑在一起吃餐饭,向社会公开一下,就算完成婚姻大事了。

当然,基本礼节还是要讲的。譬如,聘礼是不能少的。按尚平地的风俗,聘礼有两个等级:“事事四”和“事事六”。何为“事事四”?“事事四”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对象普遍采用的一条聘礼等级标准,即礼金、礼品每样逢“四”,如4斤猪肉、4斤鱼、4斗米、4元钱等(有条件的也可采用2位数、3位数,如40斤、40元或400斤、400元等),兄弟叔伯等直系亲属,皆按这个等级向男方酌定聘礼,女方出嫁之前,男方必须将聘礼送到女方家里;“事事六”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对象采用的一条聘礼等级标准,即礼金、礼品每样逢“六”。当然,这些都是上世纪70年代后的规矩。要是解放前,尚平地的婚姻嫁娶风俗就复杂得多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尚平地的婚姻嫁娶风俗,要求都是极为严格的。首先,“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不能违背的,儿女长大、进入婚嫁年龄以后,必须首先征得家长同意,不得私定终身。男女相亲的过程,必须通过媒人从中穿针引线。男女相亲见面的地点通常有两个:一是由媒人领着女方到男方家去;二是由媒人领着在墟镇某个地点见面,由媒人分别向男女双方介绍情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人的“业务”熟悉程度和口才的表达能力。机敏的、能说会道的媒人,往往鼓舌掀簧,三寸不烂之舌每每到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否则,成功的可能性就小。

(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忆与笔记的共生 记莫言《一斗阁笔记》
下一篇:冬暖美事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