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广东网可查全省“老赖”信息 “老赖”的“赖生活”将举步维艰
想跟人做生意,不知对方诚信与否?普通朋友想借钱,又担心对方不还……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责任,更是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近日,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需求,促进失信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信用广东网开通“法院执行曝光台”栏目,广东“老赖”信息全部在这里进行公示。那么,河源的“老赖”信息情况如何?市民平时有在意过自己的信用记录吗?
诚信既是守德也是守法
记者登录信用广东网查询发现,在网站首页右侧醒目位置就有法院执行曝光台、红榜、黑榜等。记者在网站中了解到,“法院执行曝光台”全面对接广东省各级人民法院,实时更新广东省各级人民法院收录的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被执行人,以及限制高消费人信息,社会公众通过此曝光台可快速查询相关信息。记者随机点击进入某位“老赖”失信记录中看到,在失信记录中,可以看到失信人姓名、年龄、立案时间、发布时间、执行法院等情况,还可以查到其具体失信情形,例如“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等。记者在网站数据采集板块中看到,截至6月6日,河源市共有2494097条信用信息被广东信用网采集。
今年5月初,经常在早晨攀爬梧桐山公园锻炼身体的市民刘斌(化名)注意到,由于梧桐山上下山路程较远,体力消耗较大,中途又无商店,爬山时经常会出现饥渴的情况。于是,在工作单位附近设有无人售货摊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梧桐山上山的一个凉亭中也摆了一个,路过市民可以通过投币或是微信付款方式获取水和简单的食物。“我平时工作也挺忙,但每天坚持早起,有时间就去补货,其实并不是为了赚钱,更多的还是希望能方便一些准备不足的市民。”刘斌这样告诉记者。但是在坚持约半个月之后,刘斌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正是这个无人售货摊给他带来了近千元的损失。但刘斌也告诉记者,失信始终是个别现象,自己在单位附近的无人售货摊就很少出现商品丢失的状况,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素质的提升,诚实守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市也在逐步加强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并惩戒失信行为,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坚实根基。据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已经有11名失信法人和100多名失信人被采取强制措施手段。这些失信法人及失信人不仅将面临高消费、从事行业、政府支持和补贴、任职资格等方面的限制,甚至还有可能被采取强制的刑事惩戒措施,连失信人子女读书也会受到影响,无法就读高收费学校。
该负责人还提醒失信人和失信法人,现在法院强制措施手段越来越丰富,措施越来越严厉,所以法院希望这些所有的被执行人或者说已经在发生纠纷,或者判决生效的,有可能要承担违约责任的、或者经济责任的,赶紧履行义务,避免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我市关注个人信用市民倍增
日前,记者来到了人民银行河源市中心支行征信查询窗口体验了一次个人信用记录的查询过程。在自助查询机上进行查询时,市民仅需将身份证放置到识别区域,便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打印出《个人信用报告》。而柜台查询则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并留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备查,同时还需要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申请表》,用时相对略长。同时,市民也可登录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址https://ipcrs.pbccrc.org.cn,按照要求操作后查看自己的信用报告。
据人民银行河源市中心支行征信查询窗口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查询信用报告的市民数量成几何式增长,其用途主要是用于办理房贷、车贷等消费贷款,其次,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打印报告用于工作入职、民间融资等。同时,随着社会各界对信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征信报告的使用频率也逐年上升,因此,主动关注并了解本人的信用报告情况的市民倍增。
“虽然查询信用报告需要跑一趟,但是我也理解房地产销售人员怕与不诚信客户引发纠纷的担忧。”因买房按揭需要前来查询个人信用的市民王先生说,尽管相比以前,买房过程中多了一个信用报告的提供,但是这也恰好说明了社会对个人信用越来越重视,这也是一个文明守信的社会所必须的。
多方加强信用宣传管理,加快河源诚信建设
近年来,为推动我市诚信社会的前进步伐,人民银行河源市中心支行深入开展如征信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政府、进企业”等活动,并充分利用“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为公众提供征信知识介绍、信用报告解读、个人信用热点问题咨询服务等,不断加大征信宣传力度。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开展各类征信宣传活动20余次,共发放宣传资料25000余份,接受咨询2000余人次。
市信用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市已经构建起了涵盖多行业多部门的信用信息平台,也在着力加快对失信人实施联合惩戒。目前,市信用办对我市企业诚信红黑榜的公布,也由一年一次,提高至一年两次,以加快河源诚信建设,打造信用社会。
本报记者 彭茂洋 苏远龙
上一篇:恢复二手手机已删信息,触犯刑法高压线
下一篇:破解“执行难”让法院裁判不打折扣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